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桥》是废名的代表作。从文体研究角度来看,它确为“创格”之作;但就文学史之纵深而言,其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个人趣味的独特选择,更透漏出知识者在自身存在的认识和把握过程中的焦虑何以克服的问题。笔者在此将小说作为案例细读分析,进而探讨废名独特的文学思想观念,目的是立于这一“创格”现象大的文化背景中梳理现代文学的个人观念的衍生与转换。从这一角度入手,我们可以发现,废名作品的晦涩,乃是由他思想的含混引起的,这种含混是对意义生成问题的迟疑与延宕。在强调个体存在意义的这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这种延宕的态度是有代表性的。本文注目的焦点是废名作为一个个人如何在他的时代想象和维持他的实存,以及写作是怎样参与和祛除他这一焦虑的。 本文的第一部分重点分析《桥》的意象系统与叙事动力,旨在揭示废名文本中“真/幻”逻辑在意象系统、故事序列中的转换与生发。揭示“反刍”即“幻化”的艺术手法如何在《桥》中达到营造幻象的效果。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镜像性”作为废名小说的主要结构模式;它的基本意义在于通过镜像关系的分析发现对“观看”的反思即对艺术行为的反思是《桥》的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着重分析废名的时间观念以及他以艺术作为终极追求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