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在BESIII,Belle和LHCb实验推动下,粲物理的实验研究取得丰富成果。与此同时粲重子的理论研究也有很多进展,研究人员提出了拟合、对称性分析和动力学分析等多种粲重子弱衰变的理论方法。而本文则采用动力学分析方法来研究粲重子的两体非轻弱衰变中的一类过程,具体而言,粲重子衰变到一个末态重子和一个赝标介子的情况。本文首先介绍粲重子相关实验和理论背景,并简要介绍单粲重子的一些最新实验发现。在理论计算层面我们采用拓扑图方法来建立整体的理论框架,即借助拓扑图方法来区分因子化和非因子贡献。一般而言,一个过程的完整贡献分为可因子化与非因子化贡献,计算可因子化贡献的重点是计算形状因子。而非因子化贡献的部分则采用极点模型结合流代数的方法,这是本文系列工作的重点。我们对MIT口袋模型和非相对论谐振子模型这两类模型做了简单介绍,在MIT口袋模型框架中对因子化与非因子化这类贡献中的非微扰参数即形状因子、跃迁矩阵元和轴矢量形状因子进行了系统的计算。我们预言了所有单粲重子反三重态、六重态的Cabibbo支持,单压低,双压低过程的衰变分支比和自旋不对称参量,同时也对双粲重子Cabibbo支持过程的分支比和极化不对称参量做了系统计算。我们对计算结果展开了详尽的讨论,将文中的计算结果与不同的理论预言和实验测量值做对比。有两个衰变道Λc+→pπ~0,pη的理论预言与BESIII实验符合。我们也对LHCb上寻找双粲重子Ξcc++提供了建议。其中一些衰变过程目前并没有实验结果,因此对于实验未来的测量提供了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