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普尔是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的科学哲学思想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但是作为其科学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解理论,却一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鉴于此,本文试图系统地对其理解理论进行梳理和厘定,深入剖析理解理论在波普尔整个哲学思想中的地位,进而全面分析理解理论对于解释学的发展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波普尔理解理论的本体论基础三个世界理论以及理解理论的对象第三世界。波普尔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划分世界的方法,为其理解理论奠定了本体论基础。在论述三个世界理论的前提下,分析了第三世界的特点,即客观性、自主性、实在性以及语言性,正是由于第三世界的这些特点,才能保证理解过程的自主性、客观性。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波普尔理解理论的前提进行全面梳理和探究,系统地阐述了他全新的偏见观。在批判传统偏见观特别是培根的偏见观即“四假象说”的基础上,波普尔的进一步着手解决所谓的“培根问题”,而波普尔的偏见观是在解决培根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全面体现的。波普尔在其理解理论中确立了偏见的合法地位,认为偏见是理解的前提,是一切理论发展的根源。第三部分,主要是探讨波普尔理解的本质是客观性的解题过程,猜测与反驳的解题过程是理解的本质,这一解题的方法既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也适用于人文科学。传统的解释学都无法摆脱主观性和相对性的束缚,而波普尔认为第三世界的客观性、理解活动本身的客观性、理解逻辑的客观性保证了理解的客观性。理解是第三世界客体,第三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虽然不能否认理解具有主观性,但就理解的最后状态而言,理解活动是客观的。人们的任务是发现,而发现的逻辑是客观的,因此理解本身就是客观的,所以传统解释学的追求客观性努力其实是徒劳无意义的。第四部分,分析波普尔的理解理论对于传统解释学的意义以及理论本身的局限性。波普尔的理解理论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用证伪主义的解释方法区分了科学与非科学,把解释学的领域从人文科学领域引入自然科学领域,为科学哲学的解释学转向奠定了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偏见的合法地位,用理解的客观性去改造解释学上的心理主义和主观主义倾向,对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由于波普尔的理解理论是局限于方法论意义上的,所以失去了与主流解释学正面交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