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伐单抗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早期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afafaff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贝伐单抗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早期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28只雌性Wistar大鼠,采用1 mol/L NaOH制作大鼠右眼单眼角膜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4只。对照组应用0.25%氯霉素滴眼液滴眼,实验组应用25mg/ml贝伐单抗+0.25%氯霉素滴眼液滴眼,均为每日两次,共连续14天。分别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状况,显微镜下记录新生血管数,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这四种方法,观察其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结果:1.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对照组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的第3天,角巩膜缘处可见毛刷状新生血管的生长;第5天角巩膜缘处新生血管侵入角膜;第7天角膜新生血管交织成网状,部分血管已侵入碱烧伤斑;第14天角膜新生血管已呈垂柳状全部侵入碱烧伤斑几乎占据整个角膜。治疗组烧伤后第5天,部分象限角膜缘可见新生血管芽;第7天,角膜新生血管侵入角膜但分布稀疏而且细小;第14天,新生血管稀疏分布在碱烧伤斑外侧。2.显微镜下新生血管计数:对照组新生血管个数(个/400倍视野)为(137.74±21.53)、实验组为(42.70±8.62)。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HE观察结果:对照组3d时角膜部分上皮缺失或空泡状坏死,7d时角膜缘及周边部炎性细胞浸润严重,可见单层内皮细胞围绕而成的毛细血管腔。14d时基质层纤维水肿明显,排列紊乱,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及新生血管,管腔粗大,排列紊乱。治疗组7d时角膜上皮浅层细胞坏死或变性,胶原纤维肿胀,可见少量空泡,但排列较规整,基质内炎症细胞浸润,角膜新生血管管腔相对较细。14d时角膜上皮完整,角膜基质层结构渐趋整齐,新生血管和炎性细胞稀疏。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对照组VEGF阳性表达平均灰度值(862.00±118.67)较实验组VEGF阳性表达平均灰度值(542.00±171.32)增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伐单抗可有效抑制大鼠碱烧伤早期角膜新生血管的增殖。贝伐单抗滴眼有望成为临床上特异性治疗角膜新生血管安全有效的方法,并有抑制已经形成的新生血管的潜在可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NT-proBNP)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对诊断ACS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12名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
本研究通过对人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与卵子成熟、受精、卵裂、胚胎质量以及IVF临床结局关系的研究,探讨是否可将颗粒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长度作为临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