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中村转型研究——以青岛市城阳区小北曲社区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ang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中村”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出现,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开始面临“城中村”的难题,诸多新类型的城中村逐步形成。然而,当前的城中村研究集中于较早出现的传统城中村类型,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近年来新出现的类型。同时,研究的整体性、历史性缺失,即多关注城中村“村落终结”的环节,对村庄整个发展脉络、不同时期转型阶段的系统考察较少。社会学的社区研究范式和社区转型视角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些缺憾。   本研究采用实地研究法,在实地研究的过程中,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进行资料收集。本文将社会学的社区研究范式引入到城中村研究中,并以社区转型为视角,对一种新型城中村的本质、转型过程等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走出个案”,对整个转型进行反思,并总结村落终结的路径。   总体来说,小北曲社区经历了三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改革开放后,由农业村庄向半工半农村庄转型。第二次转型1994年的城阳区建制,这迫使小北曲村由一个半工半农的村庄转向一个工业村庄,并且城中村开始形成。第三次转型是2005年到2009年新型城中村的形成。在每一阶段,一方面介绍小北曲社区三次转型的过程、原因、转型后社区的变化,另一方面对每次转型中劳动力转移状况进行深入分析。   和传统城中村相比,小北曲社区在房屋景观、社区配套设施、社区治安、社区经济、组织和社会和外部因素等方面极为不同。作者将它所代表的类型统称为新型城中村。这类城中村建筑物规整、规划统一;社区基础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严格、治安状况好;社区物业收入、股份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三头并举;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极为不同。同时,社区尚未充分的实现现代化,当前还有典型的二元社区的特征。社区居民在思想的开放性、对教育的重视、对职业的期望程度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现代性特征,但在对自身的身份认同上,仍认为自己是“农民”。   纵观新型城中村的转型历程,有三方面的反思。一是社区“现代性的断裂”特征明显。在短短18年间,社区经历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这种断裂不仅体现在现代性到来的绝对速度,也体现在断裂的范围上。二是发展属于晚发外生性模式,发展的采借性突出。第三,村落终结的路径以及小北曲社区未来发展走向。作者通过分析发现,当前小北曲社区所等待的就是制度转型,这是社区真正终结的关键,而要实现村落的彻底终结,还有经历漫长的思想观点转型期。
其他文献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一方面,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另一方面,进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工却又未能真正融入城市,两者并行不悖。因此,进城务工的大量农村人口能否融入城市,是实现
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且不可避免地对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压力和挑战。老年人社会适应研究关注个体对老年期变化的
传统城镇化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二元结构下的城市经济发展,但其结构失衡问题也造成了包括农民工两栖困境在内的一系列问题。新型城镇化提出了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原则,无疑是对传统
本文以科尔曼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和罗尔斯的正义论为理论支撑,运用问卷调查及个案访谈的实证研究方法,以厦门市湖里中学初中学生为对象,从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
学位
在全球性现代化背景下重新定位和审视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相遇”已迫在眉睫。由于历史上中西交往在社会政治层面的复杂关系,使不少中国人对基督教一直抱有抵触心理,在
本文对温州高教园区中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温州高教园区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并结合了大学生的特殊社会地位(处于学校与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