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联合脑CT灌注成像(CTPI)评价脑动脉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建立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对临床有动脉粥样硬化证据(包括既往病史、影像学检查及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高危因素),拟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动脉狭窄的脑缺血性疾病患者行DSA、MSCTA及CTPI检查。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病例。由两位富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分别基于MSCTA及DSA两种技术独立盲法评估。比较两种技术诊断脑动脉狭窄/闭塞和侧枝循环情况的一致性。以DSA数据为金标准,计算MSCTA诊断血管狭窄/闭塞及侧枝循环建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分析脑动脉狭窄与侧枝循环类型的统计学相关性。于MSCTA原始图像中测量并比较颈内动脉末端及基底动脉末端的CT值差异,以DSA数据为金标准,评价MSCTA对侧枝循环血管内血流方向的判断能力。记录CTPI图像中的脑灌注异常区域,测量病变脑区及对侧镜像脑区的灌注参数,包括CBF、CBV及MTT等参数。评价侧枝循环类型对脑灌注参数的影响。 结果:67例患者纳入本项研究,MSCTA发现动脉病变98个,其中动脉中度狭窄31个(31.6%),动脉重度狭窄33个(33.7%),动脉闭塞34个(34.7%)。MSCTA诊断脑动脉狭窄程度与DSA的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0.954)。MSCTA诊断中度脑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7%、97.1%、96.9%、0.94、0.99;诊断重度脑动脉狭窄的数据分别为94.1%、98.4%、96.9%、0.97、0.97;诊断脑动脉闭塞的数据分别为100%、100%、100%、1.00、1.00。依据MSCTA诊断无侧枝循环开放的动脉病变有37个(37.8%),只存在原发侧枝循环的动脉病变有19个(19.4%),只存在继发侧枝循环的动脉病变有11个(11.2%),原发与继发侧枝循环同时存在的动脉病变有31个(31.6%)。依据MSCTA判断侧枝循环状态/类型与DSA具有高度一致性(K=0.870)。其诊断无侧枝循环开放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9%、95.1%、93.9%、0.92、0.95;诊断原发侧枝循环的相应数据为93.3%、94.0%、93.9%、0.74、0.98;诊断继发侧枝循环的相应数据为78.6%、100%、96.9%、1、0.97;诊断同时存在原发和继发侧枝循环的相应数据为93.8%、98.5%、96.9%、0.96、0.97。于MSCTA测量原发侧枝血管两端的CT值,流入端血管内CT值高于流出端,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颈内动脉系统狭窄程度与脑动脉侧枝循环分级具有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775。通过对CTPI灌注参数(CBF、CBV、MTT)值的分析,计算出无侧枝循环组CBF、CBV、MTT平均比值(患侧/健侧)分别为0.91±0.09、1.05±0.13、1.36±0.53;原发侧枝循环组的分别为0.81±0.15、1.16±0.18、1.85±0.61;继发侧枝循环组的分别为0.45±0.09、1.09±0.18、2.51±0.73;同时存在原发和继发侧枝循环组的分别为0.53±0.15、1.08±0.17、2.29±0.79。存在不同侧枝循环类型的患者的CBV数据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CBF、MTT数据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MSCTA是诊断脑动脉系统狭窄、闭塞及侧枝循环的可靠方法,能够准确地确定狭窄的部位、程度及侧枝循环的类型,与DSA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通过测量并比较原发侧枝循环血管(前、后交通动脉)的流入端及流出端CT值有助于判断原发侧枝循环是否建立及其血流方向。 3.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狭窄程度与脑动脉侧枝循环分级具有统计学相关性。当脑供血动脉发生严重狭窄或闭塞后,机体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建立侧枝循环,从而改善脑灌注异常。 4.在慢性脑缺血患者中,侧枝循环的建立可以改善脑局部供血,防止和减轻脑组织损伤,原发侧枝循环对脑缺血的改善效果要优于只存在继发侧枝循环与同时存在原发和继发侧枝循环患者,原发侧枝循环在保护脑组织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继发侧枝循环的出现晚于原发侧枝循环,并且提示动脉狭窄程度严重及脑血管储备不足,脑组织灌注进一步受损。通过评价侧枝循环的代偿作用,可以为临床早期干预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提供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