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能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空间载体,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能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旨在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合理的资源利用的前提下的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增长不能超越环境和能源的承载能力。环境、能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的基础上,减少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能源压力。全文共包括五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等;第二章描述了环境、能源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第三章构建了测算环境、能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做了相关的统计分析;第四章建立了环境、能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的模型,并采用动态面板估计方法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章概括了文章的主要结论,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我国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度不平衡。东部较好,中部次之,西部较差。第二,发展度对协调度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第三,发展的路径是从粗放型生产阶段,到过渡型发展阶段,再到集约型生产阶段。第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都对协调发展度有着显著的影响。自主研发、技术引进、第三产业比重上升,都能提高协调发展度;而技术改造和第二产业比重增加,会对协调发展度产生负面影响。第五,能源价格对协调发展度有着一正向影响。第六,目前来看,FDI的引入和所有权制度的调整对协调发展度的提高无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