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仪式是由象征符号聚合而成的规范性行为系统,兼具实践性和价值性。仪式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对学校文化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仪式的教育价值研究。但是以往的研究者大多从宏观层面切入,把学校仪式作为整体研究其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突出学校仪式在建构历史记忆、建构学校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此类研究从方向上明确了学校仪式的价值,但是并没有深入地对学校仪式的具体作用机制做出解释;其次,该研究侧重于从理论层面探讨学校仪式的“应然”追求,而没有从现实的层面考证学校仪式的“实然”效果;此外,学校仪式的已有研究侧重于“自上而下”的观察视角、重视学校仪式的有效管理,而忽视了“自下而上”的学生视角下的真实样态。本研究从微观层面切入、立足于学生视角,考察学校仪式的过程机制,真实呈现学校仪式过程中学生的互动状态,试图揭示学生社会化的具体过程。社会化是贯穿个体一生的命题,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命题;尽管社会化概念范围存在争议,但是社会化本质上是习得社会思维方式、获得社会情感、规范社会行为的过程。社会化是学生日益精进的量变过程,难以用最终的结果进行数据化呈现,故本研究整体上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具体、微观的情境变化来突出学生的社会化关键“节点”,反映社会化具体过程。本研究选取桂林市Z小学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对该校2017年5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的30项仪式活动进行参与式观察。在此过程中,通过对家长、老师、学生的正式访谈以及非正式访谈、课堂观察、实物收集等方式深入了师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在此基础上,对学校仪式的真实互动场景进行深描、还原学生真实的互动状态、呈现生动的互动情境,从微观互动的视角解读学生社会化具体机制。本文主要从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个层面说明学生社会化的微观互动机制。第一,学校仪式从表面来看是在特定时空、依据特定程序进行的活动展演,其实质却是对社会文化的历史叙事和现实表达。学校仪式通过预演社会逻辑关系,在国家认知、集体认知的基础上形成自我认知,促进了个体对社会关系的理解。第二,社会情感是促进社会团结的重要因素,学校仪式基于身体共在、集体连带等因素所产生的、巨大的“仪式场”对学生情感互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学校仪式中的情感互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情感。从个体层面来说,学校仪式、尤其是娱乐性的庆典仪式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增强学生个体的情感能量,学生在释放学习压力以后能够以更饱满的情感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从群体层面来说,学校仪式促进了群体团结。从社会层面来说,学校仪式有助于形成集体记忆,强化学生的社会认同。但是社会情感作为一种资本,同时也造成了情感不平等现象。学生在学校仪式中存在高情感互动和低情感互动两种类型、其情感能量也存在高低之别,这种情感能量的差异将直接影响下一次仪式活动的参与度和认同度,长此以往在学生内部形成情感分层、形成情感“马太效应”。第三,学校仪式中充满了规训和交换行为,对学生社会行为的规范具有影响。学校仪式具有严格的程序和秩序、对学生形成严格的身体规训、并借由身体规训塑造学生的规则意识。学校仪式中也存在着礼物交换等行为,深化了学生社会行为规则的理解。具体的互动情境中充满着细微的冲突和对抗,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社会认知、增进学生的社会情感,需要正视当下学校仪式中的诸多问题并不断改进。学校应以学生认知为基础,深化仪式符号的意义认同;以情感公平为基础,加强仪式活动的情感连带;以规则意识为基础,鼓励仪式行为的个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