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仪式中的学生社会化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tengjun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仪式是由象征符号聚合而成的规范性行为系统,兼具实践性和价值性。仪式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对学校文化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仪式的教育价值研究。但是以往的研究者大多从宏观层面切入,把学校仪式作为整体研究其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突出学校仪式在建构历史记忆、建构学校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此类研究从方向上明确了学校仪式的价值,但是并没有深入地对学校仪式的具体作用机制做出解释;其次,该研究侧重于从理论层面探讨学校仪式的“应然”追求,而没有从现实的层面考证学校仪式的“实然”效果;此外,学校仪式的已有研究侧重于“自上而下”的观察视角、重视学校仪式的有效管理,而忽视了“自下而上”的学生视角下的真实样态。本研究从微观层面切入、立足于学生视角,考察学校仪式的过程机制,真实呈现学校仪式过程中学生的互动状态,试图揭示学生社会化的具体过程。社会化是贯穿个体一生的命题,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命题;尽管社会化概念范围存在争议,但是社会化本质上是习得社会思维方式、获得社会情感、规范社会行为的过程。社会化是学生日益精进的量变过程,难以用最终的结果进行数据化呈现,故本研究整体上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具体、微观的情境变化来突出学生的社会化关键“节点”,反映社会化具体过程。本研究选取桂林市Z小学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对该校2017年5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的30项仪式活动进行参与式观察。在此过程中,通过对家长、老师、学生的正式访谈以及非正式访谈、课堂观察、实物收集等方式深入了师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在此基础上,对学校仪式的真实互动场景进行深描、还原学生真实的互动状态、呈现生动的互动情境,从微观互动的视角解读学生社会化具体机制。本文主要从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个层面说明学生社会化的微观互动机制。第一,学校仪式从表面来看是在特定时空、依据特定程序进行的活动展演,其实质却是对社会文化的历史叙事和现实表达。学校仪式通过预演社会逻辑关系,在国家认知、集体认知的基础上形成自我认知,促进了个体对社会关系的理解。第二,社会情感是促进社会团结的重要因素,学校仪式基于身体共在、集体连带等因素所产生的、巨大的“仪式场”对学生情感互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学校仪式中的情感互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情感。从个体层面来说,学校仪式、尤其是娱乐性的庆典仪式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增强学生个体的情感能量,学生在释放学习压力以后能够以更饱满的情感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从群体层面来说,学校仪式促进了群体团结。从社会层面来说,学校仪式有助于形成集体记忆,强化学生的社会认同。但是社会情感作为一种资本,同时也造成了情感不平等现象。学生在学校仪式中存在高情感互动和低情感互动两种类型、其情感能量也存在高低之别,这种情感能量的差异将直接影响下一次仪式活动的参与度和认同度,长此以往在学生内部形成情感分层、形成情感“马太效应”。第三,学校仪式中充满了规训和交换行为,对学生社会行为的规范具有影响。学校仪式具有严格的程序和秩序、对学生形成严格的身体规训、并借由身体规训塑造学生的规则意识。学校仪式中也存在着礼物交换等行为,深化了学生社会行为规则的理解。具体的互动情境中充满着细微的冲突和对抗,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社会认知、增进学生的社会情感,需要正视当下学校仪式中的诸多问题并不断改进。学校应以学生认知为基础,深化仪式符号的意义认同;以情感公平为基础,加强仪式活动的情感连带;以规则意识为基础,鼓励仪式行为的个性表达。
其他文献
在视觉加工系统中,视觉工作记忆对视觉信息的实时加工、存储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对视觉工作记忆关注度越来越高,研究者在关于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精度及视觉信息存储
学位
学位
为促进排球的职业化和社会化,1996年12月在全国排球工作会议上,确定了以赛会制改革为突破口的基本方针,续而带动全面改革。实行主客场赛制的特点之一是:主客场的主观和客观因
新世纪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为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和健康体育的开展,教育部在新课标改革中将课程名称定义为“体育与健康”课程,重点强调了“健康体育”的指导思想,突出学生学习
标准化经济理论认为人们的偏好具有跨时间的一致性。然而,精神药理学,神经科学和行为经济学研究发现当奖励的时间延迟和奖励变得不确定时人类和一些动物出现价值折扣现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