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创伤性颈髓损伤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因颈部外伤来我院就诊的急性SCI的住院患者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17-65岁,平均年龄40.1±11.7岁。所选受试对象根据常规T2WI及STIR序列有无高信号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设定在颈髓损伤急性期常规T2WI及STIR序列出现高信号为阳性组(A组)共16例,而在脊髓损伤急性期常规T2WI及STIR序列上颈髓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影为阴性组(B组)共14例,分别在急性期(<72h)、亚急性期(72h-5W)、慢性期(512W)三个时间节点进行常规MR序列及DTI检查,其中A组急性期16例、亚急性期15例、慢性期15例;B组急性期14例、亚急性期14例、慢性期11例。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C组),其中男16名,女性14名,年龄2060岁,平均38.3±11.5岁。所有受试者行常规MR及DTI序列扫描,DTI扫描结束后,将所有的原始DTI数据传入工作站,利用DTI后处理软件,首先修正图像的几何变形和被检查者轻微运动导致的DTI配准不良,设定下限为0.18的FA值,分别获得每一层对应的的FA图和ADC图,然后重建DTT图。手动设置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面积保持约1015mm2,选取时尽量选择脊髓中部,避免靠近脑脊液、骨骼的容积效应和磁敏感、运动伪影等影响。对照组选择在C2-7平面取11个等间隔的ROI,分别记录每个所得层面的FA值及ADC值,算出各个平面的平均值与损伤组比较;损伤A组ROI选择在T2WI及STIR序列脊髓高信号的层面;损伤B组ROI选择在椎体及附件骨折或椎旁软组织损伤最严重层面,记录每个ROI的FA值和ADC值,每个数值测量35次,取平均值。患者在亚急性期及慢性期复查时,所测量的层面尽可能地与首次测量层面保持一致。所有数值为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均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比较A、B组及对照组之间的FA值、ADC值,以P<0.05差异具有统学意义。结果:1、对照组的FA值及ADC值:测量的FA值在C2/3层面最大,FA值为0.69,最小在C5层面,FA值为0.63;测量的ADC值在C5层面最大,为1.12×10-3mm2/s,在C2/3层面最小,为0.96×10-3mm2/s;而C1-7层面的FA值与ADC值之间的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A、B两组的FA值及ADC值如下:(1)A组的FA值:急性期为0.42±0.27,亚急性期为0.51±0.25,慢性期为0.57±0.18;B组的FA值:急性期为0.55±0.28,亚急性期为0.56±0.26,慢性期为0.62±0.14。(2)A组的ADC值:急性期为1.30±0.35×10-3mm2/s,亚急性期为1.25±0.24×10-3mm2/s,慢性期为1.11±0.18×10-3mm2/s;B组的ADC值:急性期为1.18±0.37×10-3mm2/s,亚急性期为1.06±0.19×10-3mm2/s,慢性期为1.06±0.17×10-3mm2/s。3、组间对比:(1)A、B两组的FA值均较对照组低,在相同的时间节点A组FA值始终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2)A、B两组的ADC值均高于对照组;在相同的时间节点,损伤A组ADC值始终高于损伤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4、组内对比:(1)A、B两组的FA值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呈逐渐升高趋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2)A、B两组的ADC值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逐渐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1.DTI用于检测SCI比常规MR序列能早期发现隐匿性SCI;2.FA值和ADC值能够定量分析SCI患者脊髓白质损伤的严重程度,预测颈髓功能的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