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污泥高温—中温两相厌氧消化试验研究

来源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redfox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法规对污水污泥处理处置要求的不断提高,污水处理厂被迫采取强化的生物脱氮除磷、延时曝气工艺和取消初沉池等措施,新工艺条件下产生的剩余污泥难以采取传统中温厌氧消化技术处理。为解决传统厌氧消化技术的局限,对高温(55℃)—中温(35℃)两相和传统中温单相厌氧消化技术进行了对比研究。以典型100,000t/d的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量缩小1/10000倍作为设计基准,建立高温—中温两相和中温单相厌氧消化试验装置,以二沉剩余污泥为特定研究对象,比较了高温—中温两相和中温单相的处理能力、运行稳定性,探索了剩余污泥高温产酸相的发酵类型、动力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1)两相系统的高温相和中温相的pH值分别稳定在6.3~6.7和6.7~7.1之间,而中温单相的pH稳定在6.9~7.3;(2)两相中温的有机酸总值在420~680mg/L之间,中温单相有机酸总值在300~420mg/L之间,相应地两相系统中高温相丙酸含量在100~500mg/L之间,中温相在20~160mg/L之间,而中温单相丙酸含量在16~60mg/L之间;(3)两相中温的有机酸与总碱度的比值在0.25~0.4之间波动,中温单相的有机酸与总碱度的比值在0.1~0.2之间波动;(4)两相系统的有机物去除率稳定在40~41%之间,中温单相有机物去除率低于40%,在37~39%之间波动;(5)两相系统的比产甲烷率稳定在460~500mL CH4/(g VSremoved)之间,而中温单相的比产甲烷率在430~450mL CH4/(g VSremoved)范围内;(6)两相系统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去除在85~94%之间,而中温单相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去除率在25~60%之间。通过研究高温酸化相的发酵类型表明:(1)污泥停留时间改变前后高温消化器中始终以乙酸的含量为主,当污泥停留时间为2.5d时,各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比值为乙酸:丙酸:丁酸=5.2:2:1,当污泥停留时间为1.2d时,乙酸:丙酸:丁酸=6.57:0.79:1;(2)乙醇在每次的分析测试中都未检出;(3)沼气中H2的体积含量始终在10-4数量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中温两相污泥停留时间15.5天、中温单相为30天的条件下,两相系统不及中温单相运行稳定但处理效果更好,两相系统处理二沉剩余污泥有机物去除率大于40%,能满足新法规GB18918—2002的要求;剩余污泥的高温产酸发酵不能形成乙醇型发酵、丁酸型发酵、丙酸型发酵等典型的发酵类型;两相系统的高温产酸反应遵循Lawrence-McCarty动力学模型,得出修正的动力学参数Y=0.14(mg Germs/mgVSremoved)、Kd=0.21d-1、μmax=1.44d-1、Ks=11455.9mg/(L.VS)。
其他文献
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既有利于落实贯彻国家教育目标,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更是解决当前大学生普遍心理素质较低、耐挫能力差问题,帮助大学生形成和谐健康的完满
主要阐述了遥感地质解译在山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中的应用概况。通过对航片全方位的地质解译,进一步对全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以及不良地质现象有了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从而
现代建筑行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对我国各类建筑的有效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实践中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安全可靠性,则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能够结合自身的发展概况及项目施工的
省(区)级规划展示馆具有建设背景更宏观、展示内容更丰富、展示重点更突出的特点,其布展策划重点包括展馆目标体现区域性和特色化、功能定位兼顾普适性和特殊性、展示内容体
食品安全关乎人类最基本权利的保障,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说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食品安全法律责任制度与监管模式还不完善。主要通
本文对基于Web的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第三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模型,搭建了一个基于B/S结构的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
在物质水平突飞猛进提高的当代社会,处处潜伏着风险,越来越多的个体为了避免风险发生是遭受巨大的损失,选择购买一种或多种保险产品,将风险向保险业分散和转移。但是由于市场
利用民资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在浙江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民间投资对浙江优势的进一步发挥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要充分动员民间投资必须打破行政垄断并采
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边远民族地区因仍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相关人员对学前教育信息化认识不足、经费难以落实、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低及学前教
当今时代是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本文分析了网络环境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应利用其优势,探索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