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恐声症(Misophonia)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对日常生活环境中某些声音极度敏感。一些日常噪音,如他人的咳嗽声、鼻音和塑料袋摩擦声,对于普通人而言虽难听但可以忍受,但对于恐声症患者,则会引发其强烈的情绪反应,包括愤怒情绪、对这些声音的回避,以及各项生理指标(如心率等)的变化,进而导致患者社会功能损害。尽管恐声症是一个新近发现的心理问题,但其流行率较高。国内外研究发现,恐声症在美国本科生中达到临床意义水平的比例为19.9%,在中国本科生中达到临床意义水平的比例为16.6%。虽然已有研究报告了恐声症的一些现象学特点,但对恐声症的心理机制和神经机制的研究还不够,尤其是对恐声症与躯体反应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还没有。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探索恐声症的心理机制,并通过电生理技术来探究恐声症的神经机制。本文包括两个实证研究:研究一探索恐声症症状的心理机制。研究对象共574名大学生,通过问卷评估研究对象的恐声症症状、社会功能损害、愤怒情绪、焦虑敏感性、强迫症状及内感受。研究结果发现:内感受在对声音的敏感程度和恐声症的行为反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内感受在恐声症症状和状态愤怒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以及内感受通过焦虑敏感性在恐声症症状和状态愤怒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此外,在已有研究中发现的焦虑在恐声症症状与愤怒之间起中介作用,以及强迫在焦虑敏感性和恐声症严重程度之间起中介作用,在本研究的中国大学生样本中得到了有效验证,焦虑和强迫在各自中介模型中的中介效应仍然显著。研究二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来探究不同恐声症严重程度的大学生在面对不同声音刺激时的脑神经反应。被试来自研究一中的31名大学生,实验组为达到临床意义恐声症的大学生12人,对照组为正常大学生19人。研究结果发现:(1)实验组的N1数值上低于对照组;(2)声音刺激所诱发的P2在大脑的不同位置和区域具有显著差异,但是未同时在不同声音类型和不同被试组别上发现有区别;(3)在诱发声音刺激条件下,实验组的LPC显著大于正常大学生的LPC;(4)差异波从N300开始出现,并且呈现出由大脑额叶向枕叶移动的趋势,但实验组的差异波更多覆盖了额叶的位置,且在顶叶、中央和枕叶的正电压值也要高于对照组。本研究首次探索了内感受在恐声症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个体对自身躯体状态的觉察和感知程度能够影响恐声症症状严重程度,提示在评估恐声症症状时可以将患者的内感受水平作为参考指标之一。此外,内感受也可以作为恐声症治疗的靶点。不同恐声症严重程度个体的LPC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在神经反应后期,达到临床意义恐声症的个体在对恐声症诱发声的处理上有别于常人,差异波的结果也能够佐证这一结论,提示可以关注患者对声音信息的处理,通过了解患者对声音的理解来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从而更全面地帮助患者克服对日常噪音的极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