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兔桡骨骨缺损动物模型中骨缺损长度及缺损位置的影像学比较研究目的通过CT影像学研究分析6月龄新西兰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模型的合理缺损长度与缺损位置。方法选用健康6月龄雄性新西兰兔24只,其中18只兔按骨缺损长度,分为1.0cm组,1.5 cm组,2.0 cm组,依次记为A、B、C组,每组6只,双侧手术共计12侧。在全麻下行双侧桡骨中段骨缺损手术,分别于术后当日、术后4周、8周、12周行CT三维重建检查,应用Hedberg评分评估骨缺损愈合情况,术后12周处死实验兔,留取尺桡骨标本,行HE染色组织学分析缺损处新生骨情况;根据实验结果选择最佳缺损长度,以距尺骨鹰嘴远端3.Ocm为桡骨近段骨缺损的中心,完成D组6只兔双侧桡骨近段骨缺损实验,应用上述方法比较近段与中段缺损的骨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2只实验兔因严重感染,予处死并及时补充。术后4周时,D组中2只实验兔出现单侧尺骨骨折,骨折一侧未计入统计。术后12周时,大体观察见,A组中11侧(91.7%)桡骨已经完全桥接并且塑形较完全,新生桡骨表面光滑。B组、D组完全桥接仅3侧,C组未见桥接,缺损断端已封闭,见少量成骨,缺损区域为纤维组织填充。CT断层图像见A组完全桥接的桡骨已形成髓腔再通,未桥接的骨缺损断端及缺损尺侧均见少量新骨生成;组织学结果示,A组缺损多已修复完成,髓腔再通,塑形完成,而其余三组多表现为断端封闭,缺损区域纤维组织填充;CT三维重建的Hedberg评分结果示B组(1.75±1.06)与A组(3.83±0.39)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C组(1.33±0.65)、D组(1.60±0.70)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6月龄新西兰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模型的缺损长度选择1.5 cm较为合适,其中,缺损位置选择在桡骨中段或者近段均可。第二部分:SF/PLCL静电纺丝材料复合BMSCs修复兔桡骨CSD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SF/PLCL静电纺丝套管材料复合兔BMSCs的成骨能力,验证其修复兔桡骨CSD的可行性。方法购3只3月龄雄性新西兰兔用于取骨髓,后将成骨诱导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制成BMSCs/藻酸钙水凝胶备用;取8只6月龄雄性新西兰兔,分为A、B两组于双侧桡骨中段制备15 mm桡骨CSD模型。其中实验组(A组):双侧植入SF/PLCL套管材料后注入BMSCs/藻酸钙水凝胶;对照组(B组),双侧桡骨缺损手术。于术后12周摄X线片,CT扫描三维重建,观察骨缺损修复及骨生成情况;影像学检查后处死实验兔,大体观察后留取标本行HE染色,组织学观察骨修复情况。结果术后12周,处死实验兔可见:A组,套管材料塌陷,骨缺损断端有骨组织沿套管材料生长,但骨缺损未完成桥接;B组,缺损区域软组织填充,骨缺损断端封闭。X线及CT扫描示:A组,骨缺损断端有骨组织沿套管走行生长,但骨缺损仅少量连接;B组,骨缺损断端封闭,未见缺损修复。组织学结果:A组,套管材料塌陷,套管内侧壁有骨细胞黏附,纤维细胞长入材料内部,缺损未修复;B组,缺损区域软组织填充,骨缺损断端封闭。结论6月龄雄性新西兰兔桡骨1.5cm骨缺损可用来构建兔桡骨CSD动物模型:静电纺丝SF/PLCL套管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成骨能力及降解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