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孢节丛孢(Arthrobotrys oligospora)是最具代表性的捕食线虫真菌,能够在诱导条件下产生三维菌网捕食线虫。诱导产生捕食器官是捕食线虫真菌从腐生到寄生生活方式的标志性转变。本论文工作以线虫为诱导物,利用高通量测序手段,研究少孢节丛孢在关键诱导时间点的基因表达,揭示其捕食器官形成的遗传机理。多次重复实验表明,以线虫为诱导物,少孢节丛孢诱导形成捕食器官的关键性时间点为0h(加诱导物)、4h(萌发)、8h(生成菌网一环)、12h(生成菌网二环)、16h(生成三维菌网)。本研究工作收集这些关键时间点(Oh_control、Oh、1h、2h、3h、4h、6h、8h、12h、16h,共计10个)的菌丝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每个时间点3个重复。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与侵染相关的基因在关键时间点有显著差异表达。我们对其中的黏性蛋白编码基因进行了实时定量荧光PCR验证,结果显示,黏性蛋白编码基因表达量变化与转录组数据基本一致,进一步表明黏性蛋白与捕食器官形成紧密相关。转录组分析表明,与对照(Oh_control)相比,Oh样本中差异表达基因高达2003个,接近参照基因组基因总数的1/5(基因总数:10873)。结果表明线虫虫体能瞬间刺激菌体内的基因出现差异性表达而使得机体活动发生变化。在捕食器官形成过程中,在刺激阶段(Oh-1h)、萌发(4h)、生成菌网一环(8h)三个时间点的差异表达基因相对较多;我们对这些时间点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 COG功能注释和GO分析。在各时间点上,有48%-50.2%差异表达基因具有注释;通过GO分析,发现各时间点上有67-125差异表达基因参与菌丝体的形成过程;在捕食器官形成过程中,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脂肪的代谢和功能对A.oligospora捕器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锌离子的转运和代谢对捕食器官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A.oligospora在1h(刺激阶段)、4h(萌发)、8h(生成菌网一环)三个时间点上,机体内部的分子活动会出现局部的高峰。本论文研究工作结合实验和数据分析,发掘了一批与捕食器官形成相关的基因,揭示了捕食器官的形成是内因(遗传基因)和外因(外界环境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捕食线虫真菌捕杀线虫的分子遗传机理,为探索捕食线虫真菌生活史转变和适应性的分子及进化机制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