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经济带来经济全球化与社会各种变革的同时,也使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对人才,特别是国际化人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这便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时期在高等教育阶段,本科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基础地位,显得尤为重要。2018年,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并印发“新时代高教40条”,都突出强调了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文化高度重视,强调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视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民族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进行人才培养,尤为重视对少数民族专门人才进行培养的主要场所,培养具备国际化素养的本科生以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服务是民族院校所承担的高等教育使命之一。现行民族院校的国际化培养模式普遍沿用研究型大学对学生国际化素养的培养模式,此类培养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民族院校,且收效甚微,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在民族院校中实施“在地国际化”培养策略,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在地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国际化发展的焦点转移到没有进行跨国学习的本土学生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院校本科生家庭经济条件的学习需求;在本土校园中进行国际化培养相对减轻本科生通过跨国中面临的语言学习压力;同时有助于提升民族学生的文化自信。此策略通过本土教师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在课程教学中传授国际化前沿知识与理念,相较于外籍教师,本土教师更了解本土学生,这将提醒本土教师适时补充相关内容,通过教师与学生在校内的专门教授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理解力,更好地实现多元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播效果。“在地国际化”主要涉及“组织”、“课程”及“人”这三个要素。组织是实施在地国际化策略的机构,勾画策略实施蓝图,指明策略实施方向,引导改善策略实施外部环境,对策略实施进行全方位监督管理,并最终评估其实施效果。课程是进行在地国际化策略的核心构成要素,是人才培养中培养内容的主要构成要件,是连接“组织”与“人”之间的桥梁,组织通过课程改革设计传递国际化发展理念,教师通过参与并实践改革课程扩大、传播国际化发展观念,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接受国际化知识、习得国际化能力、发展国际化意识,最终全方位提高自身国际化素养。而人是整个在地国际化策略的运行终端,需要组织中的教师、行政人员及学生共同努力。本论文主要从民族院校本科生人才培养出发,依据经济社会对国际化人才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探析现行普遍采用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在民族院校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在借鉴国外大学的部分做法的同时尝试进行“在地国际化”培养策略的实践,为民族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可参考借鉴的实践依据。本论文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前沿性与可行性,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案例分析法,对我国民族院校本科生国际化培养进行新的尝试探究。本研究概述了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学生国际化发展及在地国际化的相关研究,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以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国家民委”六所直属民族类大学之一的Z民族大学进行调研,分析发现现有通过跨国流动学习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国际国际化培养中存在着多方面因素制约,民族院校本科生难以切实提升国际化素养的现实情况。结合前人已有研究成果Z民族大学也在国际化培养过程中对现存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尝试探索适合民族院校的国际化培养策略,组织优化管理、强化师资、完善课程体系、利用校内国际化资源等手段在本土校园中建设国际化环境,通过“努力、借力、借智”的方式打造“在地国际化”培养策略,让无法进行跨国流动学习的本科生,通过校内的国际化环境及国际化培养策略切实提升学生的国际化素养。这样的人才培养策略创新不仅为校园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受到了来自学生的认可,期望使Z民族大学的“在地国际化”实践经验得到推广,致力于更多民族院校通过创新理念、强化师资、打造课程体系、构建平台等方式找到适合院校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及意识全方位素养的提升。本研究以期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潮流下,推动民族院校将自身发展置于更宽广的平台上进行评价,激发民族院校进行国际化发展的主动性,并制订适应院校特征的国际化发展培养策略,为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专门人才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