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大气细颗粒物吸入生物可给性和细胞毒性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zh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细颗粒物具有尺寸小、成分复杂以及其理化特征随时间空间分布差异显著等特点,这些特点极大地限制了实验室条件下对其健康效应的研究。大气细颗粒物生物可给性是指其中的有害成分在模拟肺液中可以溶出的部分,可溶部分更容易被机体吸收并产生相关的毒性,因此生物可给性研究是一类重要的细颗粒物健康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在体外用模拟肺液进行溶出实验,可以快速获取大气细及超细颗粒物中有害成分的生物可给性数据,但目前吸入生物可给性方法发展缓慢,缺乏体内实验数据验证其准确性。另一方面,吸入肺部的超细颗粒物可能直接进入肺表皮细胞,而目前这部分超细颗粒物是体外生物可给性研究方法忽略的部分。本论文以纳米颗粒以及细土壤颗粒作为大气细及超细颗粒物的模拟物,研究纳米粒子在模拟体液中的分散行为和溶出特点,并通过模拟纳米粒子在环境中与天然有机物(Naturalorganicmatters,NOMs)相互作用,研究NOMs对纳米粒子在模拟体液中的分散行为和溶出特点产生的影响以及NOMs对纳米粒子细胞摄入过程和细胞毒性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来源的细土壤颗粒和对细土壤颗粒添加不同化学性质的铅元素,构筑具有不同化学性质的铅污染细颗粒,建立细颗粒物中铅的吸入生物有效性方法并优化铅吸入生物可给性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nZnO、nCuO、nTiO2、nCeO2和nFe3O4,17~42nm)以及非纳米矿物粉末(ZnO、ZnSiO3、ZnS和CuO)在两种模拟肠胃液:Solubility bioavailability research consortium(SBRC)、In vitro gastrointestinal(IVG)和两种模拟肺液:Artificial lysosomal fluid(ALF)、Gamble Solution 中的分散行为及金属有害元素的生物可给性,为这类细及超细颗粒通过吸入暴露或者经口暴露后的健康风险评估提供数据。(2)模拟nAg和nZnO在环境中与NOMs—柠檬酸、酒石酸和富里酸作用的过程,调查这些NOMs对纳米粒子在Gamble Solution和ALF中的团聚与溶解行为的影响,为环境因素对超细颗粒物吸入暴露可能产生的影响提供参考。(3)将制备的纳米银(27.9±7.9 nm)与NOMs相互作用,研究NOMs对纳米银进入人体肺腺癌上皮细胞(A549细胞)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对纳米银的细胞毒性产生的影响,为环境因素对超细颗粒物进入肺部细胞及穿过气-血屏障的过程可能产生的影响提供参考。(4)通过球磨法将矿物土磨制成直径小于2.5 μm的颗粒(模拟PM2.5),以Balb/c小鼠为暴露对象,模拟PM2.5的暴露过程,建立PM2.5中Pb的吸入生物有效性研究方法,为PM2.5中Pb的吸入生物有效性提供数据,并对四种常用吸入生物可给性方法 Gamble Solution、ALF、Simulated lung fluids(SLF)和 Simulated epithelial lung fluids(SELF)进行筛选和进一步优化,建立Pb的吸入生物有效性-生物可给性相关性曲线。
其他文献
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破除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敢于"离经而不叛道".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及中
当前存在的退役运动员就业问题不仅关系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着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目标的顺利实现。研究发现,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困难主要有三大表现:退役运动员整
优秀运动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及其素质高低关系到优秀运动队伍的整体建设及其功能发挥,及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本研究通过分析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构建了运动
评选《世纪之庆》60年代邮票题材的活动于去年5月间在美国举行,共收到公众选票93万多张,比50年代邮票题材评选活动多收到选票10万多张。根据中选题材设计的邮票在今年9月17日
以3-氨基-4-偕氯肟呋咱为原料,通过五步反应制备得到3-硝氨基-4-偕二硝基甲基呋咱二肼盐(化合物6)。采用核磁(氢谱、碳谱),红外,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确定了其结构。结果表明
第一部分ASIC1a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的临床病例特征研究目的:研究ASIC1a在人体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ASIC1a与人胃癌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正>研究目的:当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交叉、综合、融合,这不仅反映在自然科学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的趋势,而且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相互借鉴与渗透的趋势也日益
会议
目的 观察苁蓉通便口服液联合乳果糖治疗高龄便秘的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 90例高龄便秘患者随机分为乳果糖组(D组)、苁蓉通便口服液组(C组)和乳果糖+苁蓉通便口服液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