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用水安全事关国家安全与国民的身心健康。与城市统一的供水模式和严格的饮用水安全监管相比,农村的饮用水安全监管较为薄弱,水质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对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持续的损害。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大幅增加财政投入改造农村自来水供水管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困境。然而,受制于财政支出规模、农村地理地形因素以及供水成本等问题的制约,很多农村仍然没有纳入自来水供水管网系统,只能依赖天然水源。这些尚未纳入政府供水管网的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仍然是国家饮用水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在国家力量不能有效覆盖的地方,如何创新农村饮用水安全治理模式,通过自主治理弥补国家治理的不足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个案并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我国传统的农村饮用水安全治理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自主治理的模式,这种模式保证了农村饮用水的有序供应与水质安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力量的延伸和市场力量的渗透,农村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支持自主治理的社会资本不断被蚕食,传统的自主治理模式也随之失效。国家力量和市场力量都未能完全有效的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基于个案研究,本文认为可以在借鉴传统农村饮用水安全自主治理模式经验基础上,通过国家在制度、资金、技术、平台、管理队伍、意识形态等方面给农村以支持,农村内部通过制定农村饮用水安全共享规范、成立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协会、构建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冲突解决机制、对违反饮用水安全共享规范者实行分级制裁、优化自治体系让监督者当政等措施实行新的自主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