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只不过是只猫”——解读多丽丝·莱辛《特别的猫》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ther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别的猫》作为多丽丝·莱辛晚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莱辛到目前为止创作出的唯一的一部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作品。因此,对于《特别的猫》的解读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为我们研究莱辛的晚年创作和整体创作开拓新的视野,同时也可以为我们更好的把握莱辛的写作技巧拓展新的空间。 本研究以叙事学和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全文共分三部分对《特别的猫》进行分析和解读。整部作品从表面看是在讲述“我”与猫之间的真情实感,但事实上却是透过“我”与猫的关系折射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透过猫咪的生存折射出入生,并且审视出隐藏在猫咪背后的人性法则,不仅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了人类在追求社会进步与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与自然的渐行渐远以及渐趋失去的最原始的自由和人性的美好。正如美国的《Library Jouunal》杂志评论的那样:“莱辛优雅和引人入胜的笔端描写出了每只猫明亮双眸后面所隐藏的世界。”因此“特别的猫”并非“只不过是只猫”,它既是与人类有着平等生存地位和生存权利的生灵,也是人类社会众生百态的真实缩影。本文试图通过对此部作品的叙事模式的论述、对主题的多层次的解读、对作品创作的独到之处的阐释,以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这部作品,以及多丽丝·莱辛晚期的创作思想。
其他文献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作家研究历史上最复杂、最难以言说的一位作家,他被称为“颓废派”,但同时也写出许多正义的振聋发聩的批判檄文,最后还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向革命交了一份悲壮的
本文结合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讨论了现代汉语中“进行-持续”意义的表达方式和汉语体范畴的特点。 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观”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与其他认知能力密不可
通俗化与先锋化创作趋势的双重并至,是40年代中国文学的显著特征之一。这两者中,通俗化的创作趋势在时代召唤、理论导引和作家独立意识欠缺这三重合力的共同作用下,占据了4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