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隧道抗震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 : 43次 | 上传用户:haose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地处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浅源强震活动区,具有分布广、强度高、危害大等震害特点,特别是20世纪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4个地震活跃期,现在正在进入第5个地震活跃期。与地震灾害频繁、严重这一基本国情相对应的是,我国当下已经成为世界上铁路隧道建设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国家。随着铁路干线进一步向西部山区或重丘地区的延伸,以及高速铁路线路标准的进一步提高,使得铁路干线的隧线比日益增大,隧道工程建设的数量不断增多,其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于大量建成、在建和拟建的隧道工程都位于我国高地震烈度区,且隧道作为国家生命线工程的主体结构之一,因此必须对其抗震计算和设计方法给予高度重视。论文依托铁道部重点科技项目:“铁路隧道工程抗震设计标准与方法研究”,以及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高烈度地震区隧道结构抗震减震关键技术研究”,结合我国《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的规定和我国隧道抗震设计工作的特点,开展了铁路隧道抗震计算方法的研究,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隧道震害实例与分析在广泛收集5.12汶川大地震隧道震害及其它地震隧道震害实例的基础上,对隧道的震害模式、震害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2)隧道抗震计算方法及其特点对地震系数法、反应位移法、时程分析法三种目前国内外常用抗震计算方法的特点和适应性,进行了归纳、对比分析及系统研究,就隧道抗震计算方法提出相应的评价和建议。(3)铁路隧道地震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实施了不同衬砌结构形式、不同地震动参数、不同激振方向、不同围岩条件、不同埋深、偏压及非偏压等工况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对地层和衬砌结构的地震响应特征与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衬砌结构设置减震层措施开展了振动台试验,验证其减震效果。(4)铁路隧道简明实用的抗震计算方法结合我国隧道抗震设计工作的特点,通过典型工况的数值计算和振动台模型试验验证,对《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规定采用的地震系数法进行了合理修正,提出了根据不同围岩级别和隧道不同跨度,选取不同计算埋深进行抗震计算的简明实用的铁路隧道抗震计算方法,以适应工程设计的需要,并为铁路隧道工程抗震规范的修正提供基础研究支撑。论文结合我国高地震烈度区铁路隧道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利用资料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振动台模型试验等综合手段,揭示了隧道场地和衬砌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地震动力响应特征及规律;并结合我国隧道抗震设计工作的特点,对《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规定采用的地震系数法进行了合理修正,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成果,以期为《铁路工程结构物抗震设计规范》的修正和实际工程提供基础研究支撑。
其他文献
为主动应对社会发展变化及其对公安机关社会管理提出的挑战,顺应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趋势,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相继推行了以民意为主导的警务变革。依据对当前社
扼要介绍了冰蓄冷系统的分类和低温送风系统的室内计算参数,从电网负荷、装机容量、制冷机运行和室内相对湿度等角度分析了该系统的节能因素,并指出冰蓄冷低温送风空调系统有
本研究主要以真实型领导理论和创新理论为依据,探讨真实型领导、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员工创新绩效的关系。在广泛查阅近几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翻译并修订了真实型领导问卷、创新自
宋代纪年墓葬和窑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景德镇青白瓷器。本文以江西地区宋代纪年墓葬出土的青白瓷为重点,按考古类型学方法,根据各期典型青白瓷的器形与纹饰特征,参考窑址中瓷器
法务会计是法学与会计学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结合形成的新学科。完善的法务会计服务体系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法务会计在我国
农民工问题的出现是我国现有社会的一个特殊现象,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跃升世界第二,城市经济的发展尤为迅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劳动力的需求也迅速地膨胀
日常生活中,人的面部皮肤时刻暴露在外部环境中,常引起皮肤干燥、起皱以及晒伤等问题,而化妆品的使用可对面部皮肤起到保湿、美白和防晒等作用,但有时皮肤表面老化的角质层常
现代企业发展时时刻刻都处于一种竞争、瞬变、未知的多样化生存环境,企业要生存并适应环境变化,首先就需要有一个健全、合理的组织架构,不断地使企业的组织架构趋于合理化,这
红绿彩是宋金时期北方磁州窑创造的釉上彩绘装饰。它的出现,开辟了中国陶瓷史釉上彩绘的先河,并且直接影响了元代景德镇五彩瓷的产生与创作。莲纹随着魏晋时期佛教的传入开始盛
在日本,关于“配虑表达”的研究,是在“礼貌原则”理论热潮的影响下诞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在中国以“礼貌原则”为中心而进行的英语和中文的比较研究并不罕见,可是,关于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