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二十世纪“迷惘的一代”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5968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20-30年代,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在美国社会出现了这么一种社会现象:一战爆发时刚刚步入成年,并在20年代获得文学声誉的年轻人的心中充满厌战、迷惘和悲观失望情绪。他们成长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日趋没落的年代。这种时代的特点,使他们的思想呈现出复杂和矛盾的状态。他们既看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解体和所谓西方文明的堕落,但又不能从自己狭窄的事业中寻找出路,因此感到眼前一片迷茫,而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他们之所以迷惘,是因为这一代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完全不再适合战后的世界,可是他们又找不到新的生活准则。他们认为,只有现实才是真理,可现实是残酷的。他们的精神生活在希望破灭以后显得空虚而又毫无意义。于是他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本能和感官行事,表面上竭力反叛以前的理想和价值观,以声色犬马的感官刺激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的不满。他们虽然将自己称作“迷惘的一代”,但是并没有彻底沉沦下去,并未因此而失去对人性的渴望。他们虽然流落他乡,但是仍然自愿回国;他们虽然抨击市侩作风,但是仍然热爱祖国,因为他们一直在寻找事业和精神的出路,就像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的一句概括性的话所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但是他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这种现象从美国一直蔓延到整个西方社会,其影响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在历史上实属罕见。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福克纳、海明威、帕索斯和肯明斯、菲茨杰拉德等。 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原因使然。首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美国政府战前的欺骗与战后的残酷现实导致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是形成“迷惘的一代”的社会政治原因;战后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吏治腐败使美国青年对社会产生失望情绪,尤其当他们成为战争英雄的理想实现后和战后的美国社会现实、尤其是回国后找不到工作时形成的强烈反差更是让他们对前途产生了迷惘;而在二十世纪盛行于西方社会的悲观、迷惘、颠覆思想和死亡意识对本来就缺少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的美国社会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它影响到了包括“迷惘的一代”在内的几代人。而以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和帕素斯(Dos Passos)为代表的美国作家,则把这些迷惘的一代的迷惘观点和迷惘现象通过文学的手法展现在世人面前,为后来的人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对“迷惘的一代”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开放的中国现在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青年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当中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如何趋利避害,防止出现中国式的迷惘的一代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其他文献
1840年以来中国的近代化,首先开始于沿海港口城市,尔后再沿交通线向腹地延伸。港口是带动腹地经济发展的龙头,而腹地则是港口贸易发展背后的依托市场,两者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所以青岛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