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也造成了消极影响,有学者认为,互联网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网络环境较为混乱(Levinson,&Surratt,1999),因此人们在网络情境中发生偏差行为的概率较高(Goulet,2002)。网络偏差行为是指网络使用者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不能适应正常网络生活而产生的有违甚至破坏网络规范的偏差行为的总称。在互联网情境中,人与人之间无法面对面的进行交流与交往,道德阈限降低,因此,更容易出现偏差行为。青少年作为互联网的重要用户群体,尚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更易受到外界新奇刺激的影响,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表现出过激、欺骗等网络偏差行为。相关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影响偏差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环境因素中,家庭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尤为重要,其中父母的积极教养方式会对青少年的偏差行为起到保护作用(Lin,&Wu,2009;金灿灿,邹泓,2013)。因此,本研究选择父母互联网教养方式作为个体偏差行为的一种保护因素,探讨其在低自控与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低自控量表、父母互联网教养方式问卷以及网络偏差行为量表对560名初中生和高中生进行了测量,所有工具的信效度良好,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总体来说,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并不严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网络过激行为、色情行为在性别、年级方面的差异显著,且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具体来说,男生显著高于女生,高中生显著高于初中生;网络欺骗行为的性别主效应不显著,年级主效应显著,高中生显著高于初中生;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低自控的年级主效应显著,初一学生的低自控显著低于高年级学生;父母控制的年级主效应显著,高二学生的父母控制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父母温暖的性别主效应显著,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年级主效应显著,高中生的父母温暖显著高于初中生。2、低总控与三种网络偏差行为都存在显著正相关;父母控制、父母温暖与三种网络偏差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3、低自控能显著预测三种网络偏差行为;父母控制、父母温暖均能显著负向预测三种网络偏差行为。4、父母控制能够调节低自控与青少年网络色情行为及网络欺骗行为之间的关系,高水平的父母控制能够显著减弱低自控对网络色情行为、欺骗行为的消极影响;父母温暖能够调节低自控与青少年网络过激行为之间的关系,高水平的父母温暖能够减弱低自控对网络过激行为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