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铜表面化学体系的EC-STM应用研究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d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力腐蚀开裂起源于微裂纹的形核和扩展。其根本原因是在应力和环境的协同作用下位错的发射和运动产生应力集中,应力达到原子键合力后导致原子键断裂,微观裂纹形核。因此,在原子层次上研究腐蚀过程是了解应力腐蚀机理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纯铜在亚硝酸钠中常温条件下就会发生应力腐蚀破裂。利用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铜在腐蚀过程中的原子排列是比较恰当的选择,有利于在原子层次上了解应力腐蚀的机理。对铜表面固液界面化学体系的研究就尤为重要。   本论文以此为目的,探索了利用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金属铜的固液界面的化学体系,对其实验技术、原子排布、欠电位沉积、阴离子吸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梳理。本论文有三部分内容:   (一)铜单晶(100)、(110)、(111)三个低指数面的原子成像在0.1mol/L HClO4中扫描单晶铜表面的原子像,经过对实验条件、环境、用具、器材、样品、仪器操作、电位控制等的摸索,观察到了铜单晶(100)、(111)、(110)三个晶面的原子图像,并以Cu(110)为例分别研究了工作电极电位、隧道电流、偏压等参数对基底成像的影响。   (二)电位控制下Cu在Au(111)表面的沉积和溶解   在CuSO4溶液中,Au(111)晶面在电位的控制下表面会有一定的变化。电位在300mV时,观察到Au(111)-(1×1)结构;电位在200mV时,观察到(√3×√3)R30°欠电位沉积结构;电位在10mV时,观察到Cu(111)-(1×1)本体沉积结构。   (三)硫在Cu(110)表面的吸附作用   当微量S吸附在Cu(110)电极表面时,原子台阶变得稳定,能形成较大范围的原子级平面。隧道电流小于5nA时可以观测到S原子吸附层结构原位STM揭示在双层区电势范围内S的原子吸附结构,形成(2×1)结构。提出的结构模型能够解释S在表面的吸附位以及S与基底的键合关系。
其他文献
在本论文中,首先针对材料的致密化问题,提出了采用微波烧结法取代传统的高温固相烧结法制备NiFe2O4陶瓷,并且尝试通过CeO2的掺杂改善材料的烧结过程,提高致密度。最后测试了组成
期刊
本文分析了建筑结构设计的内容以及其中概念设计的运用和结构措施的具体实施,以期能够让建筑工程建设更加迎合人们的日常需求.
就目前而言,在国际上对于水资源短缺和保护问题,已经成了最近几年所共同关心的话题,伴随着经济健康飞速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水平要求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而建筑行业更需要面
本文主要采用扫描Kelvin探针,结合EIS、光学显微镜、SEM、光泽度等分析手段,研究了有机涂层在干湿周浸、盐雾、浸泡三种典型腐蚀失效环境中和老化失效后的微区电化学行为。  
氢键液晶是由质子给体和质子受体之间通过分子间氢键自组装而形成的一种液晶,具有制备简单、调节方便等特点,目前已逐渐成为生物、化学、材料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一种异烟
期刊
本文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ZnO纳米棒及Sn掺杂ZnO纳米颗粒,通过水热法合成Sn掺杂的ZnO纳米颗粒,并使用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SEM)及光致发光谱(PL)
摘 要:TEC教学方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数学化与再创造、必要性与有效性三项基本原则。它主要包括情景式引入课题、讨论式解决问题、开放式变换问题、小组式相互促进等。高等数学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因此,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把TEC教学方法对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行了一些总结。  关键词:高等数学;TEC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