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病理性近视是目前导致患者失明的三大疾病之一,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引起患者出现中心暗点、视力下降或者视物变形等,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是当前病理性近视继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一线治疗方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种新的无创检查,可以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位置及大小,不论其有无活性。本临床研究旨在应用OCTA观察抗VEGF药物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效果,了解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自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于我院就诊并行抗VEGF治疗的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患者共19人21眼,在患者术前、术后分别予光学相干成像(OCT)和OCTA检查,对比治疗前、治疗后(随访结束时)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视网膜、脉络膜的厚度,黄斑区视网膜的浅层及深层的血流密度,黄斑无血管区的面积的变化,以此评估患者病情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名患者21例患眼,其中男性10人12眼,女性9人9眼,平均年龄52.57±17.73岁(17-83岁),平均随访时间7.05±4.24个月(2-20个月)。平均注射次数1.77±0.69次,其中7眼注射1次,11眼注射2次,3眼注射3次。抗VEGF药物的选择是与患者共同商议后决定的,8人注射雷珠单抗,4人注射阿柏西普,8人注射康柏西普,1人注射2次雷珠单抗后换为康柏西普。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初始为1.05±0.58logMAR,随访结束时上升至0.59±0.44logMAR,p<0.001,其中 16 眼(76%)视力有提升,3 眼(14%)视力保持稳定,2眼(10%)视力稍有下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由治疗前的284.75±24.14μm下降至263.87±31.53μm,p<0.05。未治疗时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132.63±24.25μm,治疗后为132.33±23.39μm,p>0.05,前后无明显变化。黄斑中心无血管区面积治疗前为0.268±0.108mm2,治疗后为0.266±0.094mm2,p>0.05,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前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为40.98±7.43%,治疗后为39.42±10.2%,p>0.05;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治疗前为40.40±6.75%,治疗后为37.49±10.14%,p>0.05,稍有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抗VEGF药物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是安全有效的,OCTA可以直观、立体的反应新生血管所在位置、大小、黄斑区的血流参数等信息,清楚地反应患者眼底情况,帮助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是一项便捷有效的检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