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媒介在人们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不断塑造和控制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人类的信息传播系统走过了口语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六个时代,每一次技术的革新也在改变着电影评论的话语形态。一切媒介均是感官的延伸,新媒体技术消解了地域和空间的边界认知,使人不断卷入自己所从事的活动之中。从世纪之交开始,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网络与电影评论的联姻,打破了传统纸质媒体时代电影评论被专家学者垄断的现象,逐渐呈现出人人都是影评家的全新面貌。以web3.0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来临,曾经隐藏在幕后的民间影评家开始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有过辉煌时代的纸质媒体和网站媒体也不甘人后,凭借着累积多年的海量文字和图片资源,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号。媒介即延伸,手机移动终端的发展和WIFI的普及,使大脑与外部世界随时随地直接互联,电子媒介让整个社会变成“地球村”。电影评论的准入门槛不断降低,互联网赋予了每一个人发声的权利。微信公众号的电影评论以文字、图片、表情包、音频、视频等多种文本型态存在,并在短短几年时间迅速崛起。它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艺术和娱乐的深度结构,又造成了用户的深度卷入。新媒体让用户建立起一套崭新的感知方式,传统纸质阅读需要进行深度思考,而手机阅读则通过碎片化时间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一般阅后即焚,用户仅仅体验信息带来的满足感,很少花时间思考背后所潜藏的原因。微信公众号运营者为迎合用户的阅读习惯和感知经验,在内容推送、语言风格、菜单栏设计、传播机制、运营策略上都要深入思考,力求推送文章能够达到10万+的阅读量。本文选取了“看电影杂志”、“豆瓣电影”、“毒舌电影”(后更名为“Sir电影”)三个微信公众号作为案例,分析其在文本生产、风格定位、平台互动、运营策略上的共性与差异,并总结电影评论类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策略,从目前电影评论类微信公众号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发展的策略。通过研究发现,用户在媒介营造的情境之中,仅仅凭借有限的感知经验进行信息选择。而内容生产者需要利用用户的有限感知经验,不断创新影评写作模式,搜集优质的影片内容,以满足用户的好奇心。相比于传统纸质媒体,自媒体大号更受用户的喜爱,内容更新频率和写作质量都有所保障,即使是二条甚至三条都可能达到10万+的阅读量。而纸质媒体建立的公众号由于中规中矩的文风,没有塑造出鲜明特色的IP形象,很难获得新媒体时代网民的青睐,在更新频率和发文数量上也有所下降。本文研究有助于理解自媒体时代,电影评论类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策略。同时,通过对三个微信公众号的详细分析,也填补了学界案例分析的空白,为其他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