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银行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bik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曾指出:“所有产业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对竞争,没有一个产业可以处在无竞争的市场,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企业会忽视竞争。产业的扩大、企业的发展都必须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并参与竞争,以此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现在,印度洋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作为BRICS的两个大国,两国在许多方面具有人所共知的相似之处,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相似的阶段,面临过相似的问题。而随着世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银行业是一国金融业的支柱体系,银行业自身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金融媒介,利用他人资金满足他人的融资和投资需求,建立支付体系完成价值交换,对于一国经济的支撑和永续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银行业竞争力的强弱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外资银行已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与国内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的经营理念更加先进,金融产品也更具多元化,在竞争的过程中国内的银行可以向外资银行学习从而打开银行业发展的新思路,但外资银行的竞争同样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中印两国过去都是银行业系统相对封闭而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抑制的经济体,尽管中国和印度的社会制度不同,但双方银行业改革的历史条件、基本目标和主要步骤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可以从对方改革成功的经验中学习适合本国的经验,同时在对方失败的案例中吸取教训,彼此互相学习和借鉴。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印度经济的潜力要大于中国,因为印度银行业系统的储蓄规模远小于中国,但是却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目前两国经常被各国学者在许多方面进行对立面的比较,银行业竞争力的对比实证研究仍处于相对空白的阶段。本文基于产业竞争力理论,在对比中印两国在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研究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限制银行业竞争力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首先全面阐述了产业竞争力理论和银行业竞争力的研究综述,其次在分析目前使用较广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印银行业的实际情形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后建立了中印银行业竞争力对比评价指标体系。在第三部分简要概述了两国的银行业发展历程和现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两国银行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两国在盈利性、风险控制能力、经营效率和发展能力指标的综合得分,最后研究结论认为我国银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强于印度,而印度银行业在发展能力、经营效率方面强于中国的银行业,且印度第一梯队的银行与中国同级别的银行相比在各类指标上不相上下,而排名中后段的印度银行在竞争力指标上的表现不如中国,而且印度银行业的监管体系、体制建设略领先于中国,所以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强于印度,而印度银行业同样具有发展潜力。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Excel表格软件在药效评价Meta分析中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单元格引用和函数引用的方法,编写Excel表格程序。结果实例分析表明,基于Excel表格的Peto法Meta分析,其异质性
<正> 失眠虽非险症绝疾,但可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尤其是不少严重失眠者,由于久治不效,丧失信心,意志消沉,身心两伤。常见失眠症用镇静安神药(包括中西药)而无效者,盖因失眠病
<正>上腔静脉综合症(SVGS)是肿瘤急症之一。主要由右侧胸腔内肿大的淋巴结压迫或肿瘤直接侵犯并压迫上腔静脉所致。据报道其病因中,肺癌占70%—80%,恶性淋巴瘤占 10%—15%,转
会议
大学生职业规划对其自身的职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阐述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涵义和意义,并在分析当前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如何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的方
传统经济学认为,地区间的资源要素空间分布差异是产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新经济地理学将区域差异的产生归结于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认为随着贸易成本的降低,将形成
城市圈的出现己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周边地县级城市形成了巨大的辐射效应,城市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这一现象表明地县级城市将会成为城市圈竞争力的永续动力,未来我国城市
大百合(Cardiocrinum giganteum)是百合科,大百合属多年生植物,鳞茎由基生叶柄膨大而成,茎高1—2米;叶近轮生,长12~18厘米,宽11—15厘米,基部心脏形;总状花序,苞片叶状,小花10—16朵.狭喇叭
期刊
<正>中国是世界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的国家。钨、锑、锡、钼、铟、钒、锗等具有重要用途的稀有金属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是中国具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合理开发利
利用粒子群算法,以2007年1月—2009年12月中国银行间国债市场的日交易数据模拟Nelson-Siegel模型,通过构建参数β1和β2的AR(2)模型对利率期限结构进行预测,样本内的预测结果
<正>国际化是决定一个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模式、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体系中的融入度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