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妇女的健康和生命,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众所周知,长期高水平雌激素作用而又无孕激素拮抗的可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已知的机制有两种:一为经典理论认为,雌激素与ER结合后通过基因转录、蛋白生成等过程在基因水平发挥传统的“基因效应”作用,二为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雌激素还可以激活子宫内膜癌细胞内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蛋白激酶B (PKB,又称Akt)信号通路,发挥“非基因转录效应”作用,促进癌细胞生长。是什么物质介导了雌激素的“非基因转录效应”?这种“非基因转录效应”中与雌激素结合的膜蛋白最有可能是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因其具备与雌激素结合的所有特征,在雌激素相关肿瘤中与雌激素相互作用,激活肿瘤细胞内第二信使信号系统,促进肿瘤生长,但GPER在子宫内膜癌细胞雌激素激活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细胞培养、细胞免疫化学及免疫印迹法检测在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和HEC-1A中,17β-雌二醇(E2)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中,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变化规律及雌激素受体(ERα、ERβ)的表达变化,以探讨GPER在雌激索激活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中的作用。方法1.首先在体外培养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EC-1A和Ishikawa。2.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在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EC-1A和Ishikawa中GPER、Akt、P-Akt、ERα和ERβ的蛋白表达情况。3.应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1×10-6mol/L的17β-E2分别作用于HEC-1A和Ishikawa细胞系在不同时间点(分别为0、15、30、60、120min)中GPER. Akt、P-Akt、及ERα、ERβ的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结果1.免疫组化SP法检测显示,在HEC-1A细胞系中,GPER蛋白细胞浆阳性表达,ERa蛋白为核阳性表达,ERβ的蛋白阴性表达;在Ishikawa细胞系中,GPER蛋白细胞浆阳性表达,ERα、ERβ胞核阳性表达。2.1×10-6mol/L的17β-E2处理后,Ishikawa和HEC-1A细胞中GPER蛋白的表达水平从处理15min开始即明显升高(P<0.05),其中Ishikawa细胞30min时达最高(0.192±0.004),HEC-1A细胞15min时达最高(0.184±0.006):Ishikawa和HEC-1A细胞中Akt蛋白的活化水平从处理15min开始即明显升高(P<0.05),其中Ishikawa细胞30min时达最高(0.666±0.021),HEC-1A细胞15min时达最高(0.788±0.035);而Ishikawa和HEC-1A细胞中ERα和ERβ蛋白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在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和Ishikawa中,GPER均为阳性表达,在HEC-1A细胞系中ERβ阴性表达,在Ishikawa细胞系中,ERβ阳性表达。2.伴随子宫内膜癌细胞中雌激素对Akt的活化,GPER表现出与之一致的变化规律,而ERa和ERβ无明显变化,提示GPER极有可能介导了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非基因转录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