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遗址的空间再生探索 ——以合肥东部新中心为例

来源 :安徽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an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我国城市发展规划的需要,大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重工业等相关产业需要重新布局。许多占地面积较大的工业部门迁移出城市,原工业住址及相关工业设施废弃,由此在城市中产生了大规模的工业遗址。此类遗址存在占地面积大,土地污染等情况,以往政府多选择废弃,拆除老旧建筑进行地块建筑新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作为蕴含有较高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工业遗产,现今政府多选择对其进行更新改造,复兴遗产活力成为城市更新重要的内容。工业遗址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如何利用已废弃的工业遗址,最大化利用其历史文化价值,发挥其经济效益,是很多城市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现状,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学者提出了空间再生理论,并将其运用至城市更新中。本文以空间再生和工业遗产保护为指导理念,以更新改造为设计方法,探寻合肥工业遗址——东部新中心的再生与保护。合肥目前的工业类型已从钢材冶炼加工的传统工业,开始转型为高科技电子、新能源产业等新工业类型。传统工业城市的记忆在快速消失,但是旧工业时代的场景记忆和显性痕迹展现了城市发展的演变历程,是城市人文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合肥整体工业文化历史入手,以现有工业遗址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实地调研,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改造等方法,同时结合空间再生理论等相关法则对工业遗址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提出生态修复、建筑空间再生、空间功能置换、智能交互与文化传承等相关策略,试图为合肥工业遗产的更新利用提供新思路。本研究首先对相关研究现状和研究背景进行阐述,并对合肥地区的其他工业遗址进行比较分析,针对承载的城市历史和地域文化进行分析挖掘。通过对相关案例研究,总结其中的改造共通点和相关问题,由此派生出与之相适应的物质和人文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合肥未改造完成的工业遗产——合肥东部新中心的设计规划。研究结果强调了需要在现有的遗址环境基础上,以适应功能需求为主要改造方向,以保护工业文化内涵为主要指导,开发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和生态产业一体化的城市“新中心”。并提出相关保护原则和改造方案,旨在对合肥其他的工业遗址保护和利用起到一定的借鉴参考作用,以期提高工业遗址的活力以及城市形态结构的再生塑造。
其他文献
城市不断发展和城市记忆延续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难题,城市在发展中“脱胎换骨”的拆建现象日益严重,蕴涵着丰富历史信息的城市特色在逐渐流失。许多具有地方回忆的空间面临即将消失的困境,文化同质断裂导致城市“失忆”,城市环境失去可识别性,人们也面临城市记忆危机。作为工业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见证者,许多失去原有使用功能的工业遗产未被重视,正逐渐在城市空间中废弃、损坏甚至消失,留下城市记忆的空洞
含氟有机添加剂由于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如氧化稳定性、高闪点、阻燃性以及易于在电极和电解液之间形成致密稳定界面层,因此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领域受到极大关注。根据其不同功能分为成膜添加剂、高电压添加剂、阻燃添加剂、高低温添加剂和防过充添加剂。综述了含氟有机添加剂作为不同功能添加剂的研究进展,并总结其各自的工作机理和特点,指出开发多功能复合添加剂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老旧工业厂房改造升级面临着新的高烈度地震设计需求问题,不同的厂房改造加固方案对筒仓类工业厂房结构抗震性能有较大影响。研究结合带筒仓厂房结构隔震改造方案抗震能力分析开展,某大底盘工业厂房结构上部塔楼包含筒仓仓储设备,为提升厂房-筒仓整体抗震能力采用层间隔震设计方案,建立隔震数值分析模型并进行设防烈度地震动时程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隔震后塔楼周期较未隔震结构延长3.62倍,顶层加速度峰值降低63.43%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依托数字化驱动烟叶生产现代发展越发重要。广东烟草韶关市有限公司通过以腾讯乐享为平台,搭建了包含烟叶知识库、烟叶课堂、直播、烟叶问答等内容为一体的烟农数字化社区平台“烟农E家”。实现了烟农掌上学习了解烟叶政策、生产技术,打通了烟农和烟草公司之间的距离,为稳定种植主体和种植规模提供了保证,也为种植主体的培育和新型职业烟农的培育增加了技术支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城市规模也在随着城镇化发展在不断扩大,一些位于周边的老旧厂房以不再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划与要求,同时,国家也鼓励推动旧工业厂房的改造升级,在未来将有大量的工业厂房面临着改造升级的需求。以北京凯利特厂房为例,提出一种"三提升"改造策略,利用绿色改造技术,保留旧厂房布局的同时在其内部植入新的内容,实现了废旧工业厂房的建筑空间改造、场地功能提升与建筑性能
江苏园博园项目以生态修复结合江苏水韵特色、区域文化和工业遗址建筑再利用,实现城市功能织补与生态修复。针对既有水泥厂工业遗址钢设备表面锈蚀、结构损坏、艺术修复利用难度大等特点,通过采用钢设备加固修补、表面艺术处理工艺等,解决了钢设备改造修复施工难题,使钢设备得到有效加固,保证了良好的展陈效果,达到施工速度快、成本低、质量好的目的。
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可为学前教育艺术领域课程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在基于课程思政背景的学前教育艺术领域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要以课程思政为指导,明确艺术教育的目标,结合课程思政内涵,进行艺术教育理论知识传授,立足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在改革中,要注意兴趣引导、实践锻炼、全面评价等内容,以此进一步明确学前教育艺术领域课程教学目标,提升学前教育艺术领域课程教学效率。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提出的重要思想,不仅能够对接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同时也体现出新课改对学生思维培养的要求。而中华民族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传承历史的大国,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与民族精神,对于语文学科的长远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推动助力。为此,本文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抓手,分析传统文化教育对初中语文课程带来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二者相互融合的有效渠道展开探究,希望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产业结构大幅调整使传统工业受到冲击。大量以厂房为代表的工业建筑被广泛搁置、废弃,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对此问题,采取“推倒重建”的策略虽然在短时间内可提高用地性质的更新效率,但也彻底抹除了城市工业发展的最后遗迹,破坏了城市居民对既有工业厂房的情感认同和集体记忆,不利于城市精神文明的发展和延续。本文将从集体记忆的视角,探讨如何通过集体记忆重构记忆景观、保护情感认同,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