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国家出台新髙考改革试点方案,并以上海和浙江两省市作为试点地区率先施行。该方案突出选择性理念,髙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选择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学科和专业,这一新高考试点方案再次将高中生生涯发展带入了人们的视野,不仅学生们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要不断的面对选择,各中学也加强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大学新生在初入校园时,在学习、人际、生活等适应方面有更明确的指引方向和动力,从而使新生有一个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本研究采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以上海和浙江5所高校的785名2018级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着重探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大学适应和心理健康(焦虑、抑郁)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一新生生涯规划能力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来自试点地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显著高于非试点地区,独生子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大学适应高于非独生子女,生源地和独生子女的交互作用在焦虑维度显著,试点地区的独生子女的焦虑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的焦虑程度,非试点地区的独生子女的焦虑程度低于非独生子女。(2)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可以正向预测大学适应,负向预测心理健康;大学适应可以负向预测心理健康。(3)大学适应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与心理健康(焦虑、抑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生源地调节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与心理健康(焦虑、抑郁)的关系,简单斜率分析表明,来自试点地区的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对焦虑、抑郁水平的影响高于非试点地区。由此得出如下结论:新高考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受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影响。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可以直接影响焦虑和抑郁水平,也可以通过大学适应间接影响焦虑和抑郁水平,提高大学适应程度可以降低焦虑和抑郁水平。基于以上研究发现,加强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目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水平存在地区差异等问题,因此本研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和建议:完善普高职业生涯教育相关法律体系;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因地制宜设计课程;利用主要学科教育,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