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的文学风景——多维视镜下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比较论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to0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对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位作家文学活动的共性诸如充满生命质感、浓厚的乡土情结、关注弱势群体的底层立场、平民立场、文化乌托邦的相似想象、相近的读者观等进行了归纳。对三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曾经达到的文学高度进行了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认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既是“十七年”文学的遗响,又出现了新时期文学的一些新的质素,在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陈忠实的《白鹿原》在当代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中率先从人性、生命意识的角度思考民族秘史及其文化命运;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反映了他的早半拍的文化寻根直觉;《废都》开了中国当代文学商业化写作和男性写作的先河。论文还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多维视镜下分别论析了地域文化对他们气质个性、文化心理、文本风格的陶铸作用、生命体验对他们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他们在人文关怀方面的不同侧重点、时代推衍给他们文本带来的种种艺术新变及这些新变所具有的意义。论文对路遥作品的苦难意识、人民性与底层立场、道德理想主义光辉、崇高感和“修辞姿态”给予极高评价,对陈忠实《白鹿原》在当代历史叙事中所具有的罕见的真实感和“复调”风格予以肯定,对贾平凹后期创作在审美追求上的种种变迁进行了分析归纳。最后,论文不回避三作家创作中存在的局限与不足,勾勒了他们共同的文学运动轨迹:高峰即是终结,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以他们为代表的乡土作家目前所面临的创作危机与困境,缘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现代意识与批判立场的空缺;缺乏创造性整合形式技巧的能力;对生活经验的过分依赖;经典情结向商业意识的滑动。  论文不仅仅满足于找出所谓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而是致力于将比较的结果上升为文学经验和文学规律的总结,并以此三人的文学活动为个案,折射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若干问题,思考中国当代文学曾有的经验和得失,以期对中国当下文学的健全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其他文献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社会交际,在实际交往中,语言的基本单位是篇章。指称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篇章衔接手段。它能够使篇章简洁,结构紧凑,从而使篇章成为前后衔接的整体。由于汉维两种语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句子与句子之间获得有效联结是小学生书面语生成的重要方面。本文从语言生成的角度出发,以小学语文改革实验教材三版教材中一年级的主课文为语料基础,以“小句中枢说”为理论
期刊
《篆隶万象名义》(以下简称《名义》)的反切是研究《切韵》同时期语音中最为重要的材料。本文校正并整理了《篆隶万象名义》的反切。  本文做了两件事:  一,全面校正了《篆
该文试图通过对曼斯菲尔德身份不确定性的分析,探究曼斯菲尔德漂泊的灵魂,确证和重塑曼斯菲尔德的形象.对于曼斯菲尔德来说,她的两大身份标志并不明确:一是她的女性身份,她有
本文认为,就20世纪中国百年诗歌的主流来看,诗歌与现代汉语有着十分深层的纠合。从表达形态上看,除了仍然存在的文言诗歌写作外,现代汉语可以说是中国百年诗歌最重要的表达语
  本文以论述休谟对审美愉快的诠释为主线,同时比较西方美学中各种审美愉快理论的得与失,历史地评价休谟在西方近代美学史上的地位。  论文第一部分首先对休谟的“人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