蚓粪对黑麦草吸收铜的影响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s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蚓粪是有机质通过蚯蚓肠道消化后的排泄物,在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富含各种植物较易吸收的营养元素,促进植物生长;含有丰富的植物激素,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具有丰富或特殊的微生物种群,加速物质循环,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活性,抑制植物土传病害;与人工合成肥料相比,还有减少养分渗漏、植物盐离子胁迫的优点。近年来蚯蚓对污染土壤系统的影响及在植物修复中的作用已引起关注,但遗憾的是关于蚓粪对污染土壤—植物吸收重金属的影响却少有报导。 本研究以长江冲积物形成的高沙土为供试土壤,通过加入CuSO45H2O模拟土壤污染,使土壤Cu污染浓度分别为200,400,600mgkg-1。设置加入蚓粪(15%)和加入原土(15%)处理,分为四个试验:1)蚓粪对黑麦草(Loliummultiflorum)生长及吸收铜的影响;2)蚓粪对黑麦草根系及根系抗氧化酶的影响;3)蚓粪对黑麦草生长形态及吸收铜的动态影响;4)蚓粪对铜污染土壤的pH及铜形态的影响,研究蚓粪对黑麦草生长、根系各项指标及抗氧化系统酶、黑麦草吸收铜的动态过程以及土壤pH和土壤铜形态分布的影响,为认识和发挥蚓粪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潜力与作用提供依据。 结果表明:蚓粪显著增加了黑麦草的株高、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p<0.001**),对黑麦草的生长在Cu浓度为200mgkg-1时促进作用最大;显著提高了黑麦草地上部Cu的浓度及累积量,但显著降低了地下部的Cu浓度(p<0.05*),而对地下部的铜累积量没有影响。说明蚓粪在促进黑麦草生长的同时也促进了铜从根系向地上部的运移并使得铜在黑麦草体内的累积增加。 另外,蚓粪显著促进了根系各项指标的生长(p<0.001**),且蚓粪处理与原土处理的黑麦草根系各项指标均在铜浓度200mgkg-1时达到最大值然后随着铜浓度的增加而下降;极显著地减少了根系MDA的含量(p<0.001**),但两处理的根系MDA含量都随着铜浓度的升高增加;对于根系抗氧化系统酶,蚓粪处理的SOD活性在一开始并没有显著提高,铜浓度从0mgkg-1到400mgkg-1时SOD的活性并没有显著差异,原土处理的SOD活力则从铜浓度200mgkg-1时显著升高,但两处理的SOD活性同时在最高铜浓度达到最大值,而两处理的POD活性没有明显差异,但是蚓粪处理提高了CAT的活性而原土处理则抑制了该酶的活性。表明尽管过量的铜对黑麦草的根系有伤害作用,但是蚓粪仍能促进根系的生长并减缓这种伤害,推测蚓粪使黑麦草根系的抗氧化酶系统更能协同合作,进而抵抗铜污染带来的胁迫。 以铜浓度为400mgkg-1的污染土壤为研究材料,观察蚓粪对黑麦草生长及吸收铜的动态影响,与前述结果一致的是蚓粪同样促进了黑麦草地上部、地下部及根系形态的生长,但是这些促进作用并不是在培养初期就出现,如对地上部的促进作用是在培养第25天而对地下部的促进作用是在第30-35天,可能与蚓粪中的营养缓效释放及地下部的胁迫大于地上部有关;蚓粪也同样促进了地上部的铜浓度(从25-45天)、增加了地上部对铜的累积量,并减少了地下部的铜浓度(从15-45天)而对铜累积量没有影响,但是地上部与地下部的铜浓度在培养期间都经历了波动性变化,如地上部铜浓度先下降(两处理:从5-15天)后上升(两处理:从15-45天),而地下部的铜浓度则是先稳定在最高水平(两处理:从5-15天)接着急速下降(蚓粪处理:从15-25天,原土处理:从15-30天)然后缓慢上升(蚓粪处理:从25-45天,原土处理:从30-45天),但是蚓粪处理的地下部铜浓度在急速下降阶段的下降速率显著高于原土处理,而在缓慢上升阶段又显著低于原土处理。以上分析除了再次证明蚓粪对铜在植物体内运移的影响外,推测蚓粪中可能含有某些促进铜运移的物质。 分析了不种植黑麦草和种植黑麦草两处理的土壤的pH和铜的形态分布(BCR连续提取法),发现在土壤培养试验中,蚓粪处理的污染土壤的pH较高并含有较高的Fe-Mn氧化态和有机结合态,而原土含量最多的是残渣态,表明蚓粪含有更高的活化重金属的潜力。种植黑麦草处理降低了土壤的pH并增加了可交换态铜的含量,而且这种作用在加入蚓粪后更加明显。 以上结果与分析表明,在铜污染土壤—黑麦草系统中,蚓粪促进铜在黑麦草体内的运输及吸收的机理可能是蚓粪中的营养成分及激素一方面促进了黑麦草根系的生长(根系各生长指标)和生理活动(根系分泌),从而影响根系周围环境(土壤酸化)、提高重金属铜的生物有效性,或者蚓粪中可能含有某些促进铜运移的物质,进而增加了黑麦草对铜的吸收。但是这些推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究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激痛点针刺法配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8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取穴针刺结合
甜菜黑色焦枯病毒(BBSV)的卫星RNA(sat-RNA)在受到感染的寄主植物苋色藜(Chenopodiumamaranticolor)体内,能够提高辅助病毒基因组RNA的复制与积累水平,造成接种叶片枯斑数目增
在LED成像检测中,欠采样导致的混迭会对检测造成影响,采用离焦模糊可以抑制这一现象,但会给后续的灯点定位与提取等工作带来困难。本文通过估计模糊图像的PSF,并采用非盲复原方法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追加外科手术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8月ESD术后追加手术的23例早期胃癌共25处
光催化技术在降解废水有机污染物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因此制备出成本低、稳定性好、催化效率高的光催化纳米材料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单一材料的光催化剂光响应范围小,催化效率受到限制,而复合半导体之间在光照条件下由于费米能级不同发生电子-空穴的转移,因此会提高半导体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本文使用两步水热法制备MoS_2/SnO_2复合纳米材料,并研究其光催化降解效率,同时探讨了 MoS_2/SnO_2复合材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 coronavirus,SARS-CoV)引起的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特征的全身系
目前,锌黄锡矿结构的CZTSSe薄膜因其具有高的光吸收系数(>104cm-1),合适的带隙(0.95 eV-1.5eV),和环境友好等优点成为太阳能电池光吸收层材料的研究热点。Mo薄膜作为该吸收层的背电极材料,其特性对CZTSSe薄膜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主要研究背电极Mo层和吸收层CZTSSe薄膜的制备工艺和光电性能。第一,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制备多层Mo预制层,并高温退火得到Mo薄膜。与传统工艺相比
贵州省和辽宁省是我国食用菌栽培生产发展非常快的地区,因真菌污染或病害造成突出问题。本文从地域明显的贵州省铜仁市和辽宁省多地,采集黑木耳,海鲜菇,灰树花,香菇,平菇,滑菇和金针
目的 探讨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血流感染病原菌快速鉴定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356例(356份)患者的血液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MALDI-TOF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