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研究的结果是重要的,而研究的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方法甚至是重大的收获。新方向的诞生同时就是新的方法。智能科学的诞生和发展本身就是方法的转折,所以这个过程一定是方法论的调整和建树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极为重要也极为艰难,但是也是富于意义和充满希望的过程。对称性思想一直以来就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一种经常使用的思维方法。在很多领域都对学科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称性更是一种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类所熟知的认知方法与内容;对称也是一种审美的法则;对称性的描述和表达,如何把握对称性,以及如何应用对称性提高我们的认知和活动效率,是重要的课题;在超越矛盾和对峙方面,对称性思想是一种对双方都承认的容量,同时也是相互转化理解的智慧。本文将对称性作为一种在智能科学研究中的新的方法论。探讨到对称性思想,从最容易理解的大自然开始,逐渐联系到哲学,数学,物理和自然语言理解等。以一种方法论的视角去解读对称性思想在我们生活和学科中的诸多影响。并以此为契机说明在智能科学研究中运用对称性方法的重要性。对称性与自发对称性破缺是最为基本的对称性关系。本文从认知方法的角度去解读自发对称性破缺。研究自发对称性破缺对于认知的影响。最后由对称性破缺谈到关于智能的思考。并对比以概率统计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研究以探索思维方法。我们小组的重要原创性探索是由陈寅恪先生的《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中的对于中文文法的疑问,指出中文是一种对称性的语言。指出对对子在中文理解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将对称性抽象为一种修辞构词方法并予以确立,开始去建立能概括中文特点的文法。最后建立以《笠翁对韵》的文本为基础,能够初步实现文本基本词的收录与查询的对称词语料库。能够实现文本内容的基本输入收录,查询,删除等操作。尚有巨大的理论和技术空间需要进一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