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抢注”行为分析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a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标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商标已逐渐远离作为商品的识别来源的基础性含义,而转化成为一种资产、一种财产。知名度高、信誉好的商标会使该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一些人受商标巨大财富效益的引诱,出现了商标“抢注”行为。且“抢注”之风愈演愈烈,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近年来,商标“抢注”事件屡见报端。商标“抢注”事件表明:一方面,各经营主体已经意识到商标对经营活动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品牌意识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突显出商标“抢注”行为中的道德缺失和权利冲突。也就是说,商标“抢注”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市场经济下商标注册无序与商标伦理失范的必然反映;其更凸显了在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法律高度理性与公众狂热投机间的冲突。商标“抢注”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而且还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抢注”者的谴责上,而应从商标权利的渊源出发,更需要深层审视的是商标注册的无序及其制度、法律层面的原因。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商标“抢注”的法律界定。该部分揭示了目前我国商标“抢注”现状、商标“抢注”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根据商标“抢注”行为出现的新趋势,在综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商标“抢注”的对象已经超越了在先使用的未注册商标范围,扩展到其它在先权利。因此,将商标“抢注”行为其界定为:商标注册申请者(包括自然人、法人或者其它组织)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在明知的前提下,将他人已在使用但未注册的商标抢先进行注册,或将他人拥有在先权利的企业商号、文字、图案等抢先注册为商标的行为(不包括将域名“抢注”为商标的行为)。对商标“抢注”行为的表现行为进行列举分析,并从“抢注”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归纳出“抢注”行为的共同特征。  第二部分是对商标“抢注”行为的定性及其危害性分析。在比较了众多学者商标“抢注”行为不同观点后,将主要的观点归纳为“合法说”和“违法说”。笔者认为,“合法说”和“违法说”是从不同的法律角度分析商标“抢注”行为的性质,都有其合理性,但又有缺陷。认为引起学者观点分歧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法律体系内部存在不协调的问题,解决观点冲突的最好也是唯一办法就是完善《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文章还从消费者利益、商标原使用者利益和市场管理成本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商标“抢注”行为带来的社会危害。  第三部分是商标“抢注”行为起因和对策。认为引起商标“抢注”行为风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抢注者道德伦理的丧失、商家法律意识淡薄、管理体制不健全、法律上存在缺陷等四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要防御商标“抢注”行为泛滥,最主要的是要对涉及商标的法律进行进一步完善。其中包括与商标注册有关的实体问题、与商标注册申请及核准注册后有关程序问题等六方面的问题,都必须尽快明确。  第四部分为建立商标“抢注”行为综合防御体系。笔者认为,除了完善立法外,还需要从道德教育、企业自身防御、工商行政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全面的商标“抢注”防御体系。本文认为:商标“抢注”行为是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在市场经济的客观环境下,由于有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加上被抢注者主观方面的原因,商标“抢注”现象的产生就不可避免了。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完善法制的步伐。然而,在法律发展不能跟上现实需要的情况下,政府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宣扬良好的道德风尚,市场主体应加强商标自我防范意识,以共同抵制商标“抢注”行为带来的危害。
其他文献
回顾"5.12"大地震后伏龙观古建筑群维修工程,总结采用的保护技术措施和抗震措施,并对伏龙观在维修时的合理调整进行了详细说明.指出在灾后重建的背景下,伏龙观维修工程既是坚
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是侵权责任归责的基础,是损害赔偿范围确定的出发点,因此在侵权法中处于核心地位。世界各国无一例外的将因果关系作为侵权责任成立的构成要件,但是有关因果关
教唆犯性质是各国学者在研究教唆犯问题时涉及的首要问题。在国外,主要存在从属性说与独立性说两种观点。而在我国,在教唆犯是否属于共犯人种类以及是否有探讨教唆犯性质问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