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铁路交通伤害中行车重大事故、大事故及道口事故的流行规律与发生趋势、损失及负担、可能的原因及危险因素;了解人们对铁路交通伤害的认识、态度及相关行为,为制订有效的铁路交通伤害预防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安全室的报表和现场调查分别收集数据,应用描述流行病学和数理统计模型来研究铁路交通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生原因和危险因素,提供人群的铁路安全教育模式、铁路交通伤害的预防与控制意见。 结果 1.铁路行车重大事故、大事故的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 1.1 1990~2000年全国共发生铁路重大、大事故317起,其中重大事故288起,大事故29起,事故数在11年间呈下降趋势。时间分布特点:以月份的圆形分布显示,总体中有平均方向,平均角(?)=202.63,相当于7月23日,标准差s=110.28,相当于4月20日。事故原因的月份分布是,自然灾害在7月份发生数(11起)明显高于其他月份(x~2=13.42,P=0.000);失职在4月份发生数(14起)比其他月份高(x~2=10.85,P=0.001)。 1.2 主要发生地点是铁路沿线区间内189起(59.62%)、火车站101起(31.86%)。 1.3 主要责任者是机车乘务员43人次(37.72%),工务段工人27人次(23.68%),路外人员18人次(15.79%)。 1.4 事故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失职(19.87%)、违章(18.61%)、设备故障(17.67%)与自然灾害(9.78%)。 1.5 事故的主要列车类型是货车212起(66.9%),客车80起(25.2%),和调车11起(3.5%)。 2.道口事故的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 2.1 1963~2002年广东、湖南两省共发生铁路道口事故1017起,其中防止的事故583起,撞上的事故434起。撞上的事故数在1963~1980年间呈显著上升趋势,1994~2002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时间分布特点:以事故在一天24小时中圆形分布情况表明,总体中有平均方向,平均角(?)=210.95,相当于14点3.81分,标准差s=91.99,相当于6点7.96分。 2.2事故多发地的特点是:正线道口(共 349起,占 84.92%)、繁忙干线(206起,占52.96%)、广州工务段管辖内(262起,占25.76%)。 2.3主要责任者是,机动车司机(占56.09%)、行人(14.21%)和道口工(13.20%)。 2.4主要原因是,车辆抢道 307起(占 31.49%)、车辆熄火 21起(ZI.64%)、车辆机械故障 129起门3.23%)。 2.5道口事故危险因素与线路分类、肇事分类、肇事车种和看守分类4个因素有关联。 3.人群铁路交通伤害的知识、态度及发生相关行为与性别、工种、家庭成员、乘火车频数、以前是否发生过伤害等因素相关联。 结论 1.1990~2000年我国铁路行车重大事故、大事故发生趋势呈下降势态。11年中设备故障所致行车事故明显减少,自然灾害所致行车事故每二至3年一个高峰。事故发生时间有向7月份集中的趋势。事故多发于铁路沿线区间内,以京广线多发。货车、客车发生事故居多。 2.1963~1980年粤湘两省的道口事故数呈显著上升趋势,1994~2002年则呈下降趋势。道口事故在24小时中的分布向14点集中;在一周中的分布向周三、周四集中。两省事故多发的道口是与市区公路相交的道口。京广线上道口事故频发。 3.道口事故的危险因素中,车辆抢道的危险性高于车辆熄火。车辆机械故障;摩托车的危险性高于货车;无人看守的危险性高于工务看守。 4.铁路交通伤害的相关行为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发生危险行为多,女性发生保护性行为偏多。铁路职工发生危险行为及保护性行为均多于非铁路职工。曾经发生过铁路交通伤害的人群对伤害有一定认识,但发生相关危险行为多于未发生过伤害的人群,对伤害的态度比较消极。 5.以加强公众安全教育、改善机车、车辆及铁路线质量、完善道回安全设施为主的综合措施,减少铁路交通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