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腐植酸对土壤有机磷组分和速效磷的影响,采用Bowman-Cole土壤有机磷分级方法的改进方法和钼锑抗比色法,在不同的培养时期,对加入外源腐植酸的黄壤有机磷组分和速效磷进行测定,利用Excel(2003)与SPSS统计分析工具对有机磷各组分和速效磷含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有机磷各组分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外源加入腐植酸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土层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变化腐植酸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各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在0-20 cm土层土壤中,林地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增效在腐植酸浓度达到8 g/kg时最显著,而早地和茶园土壤却不是如此,这与土壤理化性质和难溶性磷酸盐的稳定性有关,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土壤都是施入腐植酸的量越多速效磷增量越大;速效磷的增加量茶园最高,其次是早地,而林地最少,这与土壤中全磷的含量有关,并且全磷含量也是茶园>旱地>林地;速效磷的增加率旱地最高,其次是茶园,仍是林地最低,这可能是由于早地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磷素是来自于磷肥的固定吸附,其磷素的解吸释放较易。在20-40 cm土层土壤中,林地、旱地和茶园土壤速效磷的增加量茶园最高,其次是林地,旱地最少;速效磷的增加率茶园最高,其次是旱地,林地最低。林地、早地和茶园土壤施入腐植酸后,普遍是0-2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增加量远远高于20-40 cm土层土壤,这与土壤全磷含量和CEC(阳离子交换量)含量成正比。林地和茶园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增加率是20-40 cm土层高于0-20 cm土层土壤,这与土壤本身的有机质含量有关,且与有机质含量成反比,而旱地则是0-20 cm土层高于20-40 cm土层土壤,此时土壤中存在的人为大量施入的磷肥便成为了重要因素之一。(2)黄壤各有机磷组分在腐植酸影响下的变化不同土层土壤中有机磷各组分的含量有着明显的差异。腐植酸的施入对林地、旱地和茶园20-40 cm土层土壤中L-OP和ML-OP含量增加的影响显著高于0-20 cm土层。林地土壤中MR-OP和HR-OP的转化量20-40 cm高于0-20 cm土层。早地和茶园土壤中MR-OP的转化量20-40 cm高于0-20 cm土层,而HR-OP的转化量0-20 cm高于20-40 cm土层。腐植酸的施入增加了土壤L-OP和ML-OP的含量。从土地利用方式来看,腐植酸对早地土壤的L-OP和林地土壤的ML-OP的增效均显著高于其它土壤,尤以腐植酸浓度为8 g/kg时效果最为显著。腐植酸的施入使土壤中MR-OP和HR-OP转化成为活性较高的Po,从而导致了其含量的降低。从土层来看,在0-20 cm土层,腐植酸对茶园土壤MR-OP和HR-OP的的转化效果最高。在20.-40 cm土层,腐植酸对茶园土壤MR-OP的转化效果最高,当腐植酸浓度为8 g/kg时效果最为显著。(3)老冲积黄壤有机磷分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Po总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黄壤中的含量特征为茶园>旱地>林地,各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中,0-20 cm土层中的Po含量普遍高于20-40 cm土层的土壤。Po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呈现的整体趋势为HR-OP>MR-OP>ML-OP>L-OP,说明Po中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组分相对含量较低。成土母质相同的土壤,20-40 cm土层的L-OP和ML-OP含量基本不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20 cm土层的L-OP、ML-OP含量差异较大,说明可能受施肥措施的影响较大;MR-OP、HR-OP含量两个土层之间差值最大的是茶园土壤,这是茶园土壤自身特性所决定的:在相关性分析中得出,土壤MR-OP含量与Po总量、有机质、全磷、全氮含量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6**、0.918**、0.934**、0.934**,说明土壤中的Po总量、有机质、全磷、全氮含量对MR-OP含量有重要影响;土壤HR-OP含量与Po总量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相关系数为0.997**,与有机质、全磷、全氮含量达到显著相关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4*、0.882*、0.816*,说明土壤中的Po总量、有机质、全磷、全氮含量对HR-OP含量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