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碳复合材料催化乙苯脱氢的构效关系规律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现代化学工业对节能、绿色和环保的迫切需求,新型高效催化材料研发成为材料、化学与化工领域的热点。纳米碳材料作为活性组分或载体在多个多相催化反应中表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性能,具有替代或实现金属基催化材料高效利用的巨大潜力。目前,相关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发展新型催化剂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表观催化活性的测试和比较上,而对纳米碳或碳载金属催化剂的深层次工作原理认识仍有欠缺。对催化反应活性中心的定性与定量、反应路径、反应机理和催化活性促进作用本质规律等关键科学问题,尚缺乏可靠的规律性总结和共识。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可以理清纳米碳及碳载金属催化剂在催化反应中的构效关系,从而提供可靠的理论规律指导高效催化剂和反应体系的构筑。因此,本文研究工作主要从金属/碳复合材料催化烷烃(乙苯)脱氢反应体系出发,针对上述关键科学问题展开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盐酸多巴胺小分子聚合和碳化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空心纳米球碳基催化剂HNSs,并将其应用于乙苯氧化脱氢制苯乙烯的反应体系。HNSs材料上的酮羰基官能团是乙苯氧化脱氢反应的活性中心,原位滴定法能够测得活性中心数目以及归一到单个活性中心的催化剂本征反应活性。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C-H键的活化是该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HNSs催化材料的高活性可能来自于其高含量的石墨氮导致的对底物乙苯较强的活化能力。(2)设计制备了一种单原子Pd/空心纳米碳球(Pd@HNSs)双功能催化剂,并利用其实现了独特的双路径乙苯脱氢生产苯乙烯的反应路线。Pd@HNSs催化剂上的Pd单原子和酮羰基分别作为乙苯直接脱氢和氧化脱氢反应的活性中心。双路径脱氢不只是直接脱氢和氧化脱氢反应的简单加和,而是二者的协同作用导致了较高的苯乙烯生成速率。在此过程中,酮羰基上的氧化脱氢反应生成了H2O产物,H2O通过促进质子转移过程降低H2生成和脱附的能垒,促进了直接脱氢过程的进行。(3)以商业oCNT为载体,通过简单的浸渍还原法制备了新型Ni-P/oCNT催化剂,实现了无过热蒸汽保护条件下的具有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乙苯直接脱氢过程。Ni2POx组分可能是Ni-P/oCNT催化乙苯直接脱氢的活性来源,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和较弱的EB吸附能力是该系列催化剂高活性的根本原因。(4)将HNSs的应用场景拓展到电催化方向,开发了碳催化氧化苯乙烯和CO2的电化学环加成生成高附加值的碳酸苯乙烯酯的新反应路径,并对催化剂的反应活性和反应机理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纳米碳的催化效率可以媲美类似体系中金属催化剂已达到的最佳水平。详细的结构分析和催化反应活性评价结果证明:纳米碳上含氮和含氧官能团的协同作用对提高其催化活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碳材料中的石墨N为离域π体系提供了额外的电子,促进了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过程;吡啶N官能团可能是活化CO2的活性中心,-COOH官能团可以促进氧化苯乙烯上环氧基团的活化和开环。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VH-IVUS)与实时剪切弹性成像技术(SWE)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0医院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30例(201个斑块),分析不同性质斑块VH-IVUS评分及平均杨氏模量差异,及评估稳定性斑块的价值。13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近期发生脑梗死53例(脑梗死组),
期刊
未来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势必要求主动冷却与被动隔热协同发展,在充分利用涡轮高温合金材料自身抗热能力的同时,通过合理布局离散气膜孔和制备高性能热障涂层(TBC),从而确保冷气耗量最小化、整机效率最大化及部件运行可靠性持久化。可惜的是,复杂叶栅环境引致的非均匀热载荷及气膜射流的非稳态出流机理,促使陶瓷隔热与气膜冷却的简单叠加并不能对高压涡轮叶片实现“1+1=2”的热防护效果。同时,气膜冷却射流与主流
学位
力学现象在生命体内部广泛存在,研究清楚细胞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各种力学效应有助于人类更好的了解生命体的运作方式,对各种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为止,在细胞相关力学研究中,人们对于细胞的牵引力、形态变化、模量变化等力学特征的研究较多,这些力学特征的变化往往比较缓慢,短则几分钟长则数天。实际上细胞内部很多活动在一个更短的时间尺度和更小的空间尺度,比如细胞内微丝微管在不断的组装与去组装,细胞内的物
学位
对近邻星系的观测表明超大质量黑洞广泛存在于大质量星系的中心,而黑洞质量(MBH)与核球质量(Mbulge)之间紧致的标度关系表明黑洞的增长与其宿主星系的演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然而,黑洞吸积是如何触发的,这个过程与星系的性质有什么关联,黑洞的反馈作用对星系的演化有什么影响,两者之间紧密的相关性是如何建立的,星系并合在此过程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仍然没有定论。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对高度遮蔽活动星系核(
学位
随着交通运输、航天航空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碰撞问题带来的安全风险愈发得到重视。智能电子元件的应用、新能源技术的普及以及各类新技术、新场景的涌现,也对结构在碰撞中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结构的吸能特性研究和耐撞性设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薄壁管结构在轴向压缩下表现出的渐进屈曲变形使其可以吸收大量能量,也使其可以维持较为稳定的承载力,作为吸能元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很多学者对薄壁管结构进行优化
学位
引力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宇宙的途径,它为检验引力理论、研究引力现象的物理规律打开了一扇独一无二的窗口。在本文中,我们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频段,通过引力波这一有力工具对不同的引力理论进行了检验。我们的讨论包括:使用来自地面探测器的真实数据通过Bayesian方法对Lorentz对称性以及标量张量理论的检验;关于未来空间引力波探测器对屏蔽机制模型限制能力的预测性研究;通过脉冲星计时阵列对非
学位
信息时代创造的各种奇迹离不开半导体行业的蓬勃发展。半导体行业的每次重大突破,几乎都会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等领域带来巨大升级。而另一方面,半导体技术的革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科学的发展。自石墨烯的发现以来,二维材料独特的结构及其各种奇特的性质引起了科研人员的研究兴趣。有别于传统材料晶体结构,二维材料通常表现为以单分子层为单位的范德瓦尔斯层状结构,其电子仅可在两个纳
学位
近年来,金刚石NV中心由于独特的光学和自旋特性而受到了研究人员的热捧,并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中,譬如量子信息处理、量子精密测量、生物荧光标记等。而在这些应用当中,NV中心电子自旋的相干时间直接关系着相关器件的性能。因此对NV中心的相干性做一个系统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浅层NV中心在自旋探测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表面噪声的存在,使得浅层NV中心的相干时间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对金
学位
过渡金属如锰离子和后过渡金属如铋离子作为激活中心的光功能材料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在固体中的多价态特性、各价态的光谱性质各异、且依赖于晶体环境,对固体中铋和锰离子激活中心的发光机理的分析和理解以及对发光性能预测仍然是一个挑战。第一性原理计算已成为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和预测的有效手段,可在光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探索固体中铋和锰离子的多价态及各价态光跃迁机理,形
学位
光伏材料、固体发光二极管、光催化材料以及场效应晶体管中的电子激发态和载流子动力学是重要的基础物理过程,理解这些物理过程对材料设计和提高器件性能具有关键性作用。这些激发态的动力学演化过程是非绝热的,波恩-奥本海默近似不再适用,需要使用非绝热动力学(Non-adiabatic Molecular Dynamics,NAMD)对其动力学过程进行模拟。其中,轨线面跳跃方法由于其算法简单且容易与第一性原理计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