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弹拨乐器是非常重要的一组乐器,它有着很深的历史基奠,并且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弹拨乐器品种繁多,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拥有大量的弹拨乐器。其技法丰富,表现力强,在民间音乐和戏曲中运用非常广泛。历史上的许多著名音乐家都与弹拨乐有关,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伯牙,相传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是他的作品;如春秋晋国的师旷,相传《阳春》、《白雪》、《玄默》是他的作品;再如三国时期的嵇康,相传名曲《广陵散》由他所作;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杰出的琵琶演奏家、音乐理论家苏祗婆;以及阮咸创造乐器阮等等,不胜枚举。弹拨乐器的流派众多,如古琴有:江浙派、广陵派、九嶷派等;琵琶有:无锡派、平湖派、汪派等;古筝有:浙江派、河南派、潮州派等。并且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乐曲也是弹拨乐最多。到了现代弹拨乐器的重要性也没有任何改变,组建新型民族管弦乐队弹拨乐器也是重要的一组。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大众喜欢的中小型作品也大都是弹乐作品,如:胡登跳的《丝弦五重奏》、王建民的《啊哩哩》等。协奏曲也以弹拨乐器的数量为多。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的开端是上世纪20年代。“大同乐会”在上海成立,该会致力于传统乐器的继承和改良,并开始探索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创建,组成了一个有32人编制的民族乐队,基本上分为吹、弹、拉、打四组。目前,弹拨乐组在乐队中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本论文以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弹拨乐声部为研究对象,拟从弹乐在乐队中的现状为出发点,对民族管弦乐队的发展及作曲中如何运用弹拨乐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发挥出弹拨乐器的特点,特别是弹拨乐器在乐队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具有以下实际意义: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弹拨乐是民族管弦乐队区别于西方管弦乐队的重要特点,作曲家能否发挥弹乐声部的特色决定了乐曲的特性;从乐队发展的角度来看,了解弹拨乐组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民族管弦乐队更好的发展;弹拨乐器有着相当深厚的民间基础,学习弹拨乐器的人也非常多。所以不论对作曲家亦或是演奏家来说,对弹拨乐的深入研究,分析以及比较都将为大家提供更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