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角膜切口参照法测量与比较白内障术后不同设计的人工晶状体不同时期的旋转稳定性,并评价此方法的可行性。
方法: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囊袋内分组植入开环式三片式人工晶状体和一片式人工晶状体,以术后透明角膜切口愈合线为参考线、人工晶状体光学结合部脚袢末端连线为测量线,充分散瞳下采用眼前节照相记录角膜手术切口愈合线和人工晶状体的位置,分别测量术后1天、1周、1月、3月不同时期两种人工晶状体的旋转角度;并以眼部生物参数为因变量,分析旋转量和其的关系。
结果:术后1天、1周、1月、3月四个时期一片式人工晶状体旋转角度分别为2.13±0.78、3.12±0.93、4.92±1.27、5.52±1.37,三片式人工晶状体旋转角度分别为1.94±0.59、2.61±0.76、3.37±1.14、3.78±1.22。眼轴长度一片式为24.18±1.04mm,三片式为24.07±0.88mm;水平透明角膜直径一片式为11.77±0.43,三片式为11.83±0.44。眼轴长度和人工晶状体旋转量相关系数一片式为0.84、三片式为0.81,水平透明角膜直径和旋转量相关系数一片式为0.52、三片式为0.64。角膜切口参照测量方法测量旋转量结果较以往方法数值偏大,但对于不同设计人工晶状体旋转量差异有一致的判断。
结论:开环三片式设计人工晶状体襄袋内旋转稳定性优于一片式,人工晶状体的旋转主要发生在早期,术后1个月人工晶状体旋转量逐渐降低,总体趋于稳定;人工晶状体稳定性随着眼轴和透明角膜直径的增加而降低;角膜切口参照测量方法为临床研究人工晶状体旋转量提供了一种简便的参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