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对龙口遗址上下两个文化层发掘出土石器进行分类统计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两个文化层石器所表现的主要特点,通过比较研究得出龙口遗址的工业特征。另外,对该遗址所在汉水流域石器工业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该遗址与周边其他遗址之间关系以及年代等问题。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一、前言主要介绍了龙口遗址发现及发掘情况。龙口遗址是汉水流域一处同时具有旧石器早期和晚期文化层的重要遗址,晚期地层直接叠压在早期地层之上。遗址发现于1994年,2010年4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对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达675㎡,出土数量可观的石器。二、遗址位置与发掘概况、地质地貌及地层堆积龙口旧石器遗址隶属于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龙口村。该遗址位于汉江左岸的Ⅲ级基座阶地前缘,海拔高度为157m。龙口遗址分为上、下两个文化层,上文化层分布在黄褐色黏土层中,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下文化层分布在红褐色黏土层中,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三、石器的分类研究主要对两个文化层出土的石器进行分类描述及统计分析,分别归纳其石器工业特征。上文化层石器工业特征:发现石制品203件,石器类型包括石核(11)、石片(13)、断块(131)、二类工具(6)及三类工具(42)。石器原料以石英为主,其次为角岩。工具多为小型。工具以片状毛坯为主,均为硬锤修理而成。以复向加工为主。三类工具类型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及矛头。其中刮削器数量最多,其次为尖状器。下文化层石器工业特征:发现石制品43件,石器类型包括石核(2)、石片(3)、断块(31)、二类工具(2)及三类工具(5)。其中以断块为主。石器原料以石英为主,其次为角岩和石英砂岩。二类工具均为小型;三类工具大型为主,少量中型。工具以片状毛坯与砾石毛坯为主,均为硬锤修理而成。以正向加工为主。三类工具包括砍砸器、手斧、刮削器及尖状器。其中砍砸器数量最多。出现重型工具手斧。四、龙口石器工业的分析与探讨根据出土石器的全站仪三维坐标测量结果,分层绘制石器的平、剖面分布图,了解石器的出土分布情况。推测遗址中可能存在主要活动区域,但未见遗迹现象。对上下两个文化层石器从石器原料、打片方法、毛坯选择、工具加工方式方法、石器类型组合、工具组合及石器形态大小七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下文化层在石器类型和技术上体现南方砾石工业的特点,上文化层则更多地表现了北方小石器工业的特征,对下文化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同时也体现了该地区存在南北方文化交流。经分析认为遗址应为一处人类的宿营地和活动场所,可能还在这里进行简单的石器加工、采集和狩猎活动。五、龙口遗址相关问题的探讨这一部分主要对汉水中上游地区旧石器时代两种工业类型进行探讨,认为这两种石器工业基本上反映了时代的差别:旧石器时代早期以砾石工业为主,至晚期时石片石器逐渐占据主流地位。同时存在处于主流工业类型转变时期的文化面貌较为复杂的遗址。另外将龙口遗址上下两个文化层分别与两种工业类型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龙口两个文化层分属这两种工业类型。未进行具体测年,根据目前材料推测遗址的年代为:上文化层为距今13490±150年左右,下文化层距今830000—870000年左右。六、结语通过龙口遗址的发掘和整理研究,归纳遗址的发现研究结果及意义。龙口遗址中两种工业类型传承发展以及与其他地区交流和融合的过程还需要我们做更多细致深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