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8年5月16日,“大跃进”运动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以后全面展开。在总路线和“大跃进”推动下,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即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随之而起。在全国大气候的影响下,通渭县“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但是美好的愿望却以悲剧的形式收场。面对这场已经过去五十多年的运动,所造成的后果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本文就以通渭县为例,来认真的梳理反思这场运动。通渭县干旱少雨,地瘠民贫,除种植业外没有其他赖以生存的活命方式。这一特殊的县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方式。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从通渭县当时的社会状况分析“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在通渭产生的原因。第二部分简要概括通渭县“大跃进”运动的情况。笔者认为,通渭县“大跃进”的发生首先从“反右派”斗争和“插红旗、拔白旗”开始,通过斗争宣传为全县“大跃进”运动扫除障碍,也为“大跃进”的发动铺平道路。在“大跃进”的新形势下,大炼钢铁运动也在资源匮乏的全县开展起来,并抽调部分劳力炼铁,造成当年的粮食丰产却歉收。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人民公社化运动在通渭的发展情况。县境内山梁起伏、沟壑纵深,农业是其主导产业,天然的条件决定通渭“大跃进”主要是农业“大跃进”。全县在实现农村人民公社化后,掀起了大兵团式的农业生产建设高潮,包括水利建设、积肥等农田基本建设。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农村公共食堂也一哄而起,“共产风”问题严重突出。县人委针对人民公社存在的问题颁布“三张布告”,对错误的政策和措施进行了纠正。第四部分着重讨论通渭县“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后果与教训。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通渭县出现严重的饥荒,人民的生产生活处在崩溃的边缘。党中央召开西兰会议,采取一切措施尽可能解决通渭出现的问题,使情况有所缓解。在七千人大会后,通渭饥荒问题才真正逐步得到有效解决。回顾1958年通渭县的“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我们应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肯定广大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豪情基础上,也应看到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警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应铭记“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