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初年,北洋军政集团主宰国家,不管是中央政权还是地方政权多由北洋派系控驭。长期以来,叙述北洋时代的话语底色多是灰暗的,研究也是滞后的。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民初北洋集团乃至北洋时代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距离历史的原貌还远远不够。民初湖南为典型的军阀割据地区,且处于沟通中国南北要道的核心区域。本文选择从张敬尧督湘的历史入手,进行精细化的个案研究,通过梳理其督湘期间的政治军事活动,作为解读北洋派系的一把钥匙,从而亦能折射出北洋派系的终极命运,这些研究必将有助于丰富民初湖南地方史、北洋军阀史的理解和增进对北洋时代的认知。1918年4月,张敬尧任职湖南督军兼省长,1920年6月离湘而去,前后两年有余。作为省长,张敬尧首先整顿秩序,抚慰救济;收回烂票,新设银行;颁令保护工商,振兴实业,试图通过诸多举措来解决民生,盘活财税,稳定湘局。作为督军,张敬尧要求军警会巡,清剿土匪,协调各方力量,整顿军纪,并通过布军各地加强湖南防务,进而为平定西南奠定基础。不过张敬尧入湘前,湖南已是财政亏空,民怨载道,入湘后虽然多重筹画,甚至变卖湘米、矿山、纱厂等,企图化解督湘危机,实际上收效不大,反遭湘人诟骂。巨额的军费压力、直皖暗争、湘人的驱逐等多方力量最终逼迫张敬尧兵败离湘。如何从客观环境及其主观过错来评价张敬尧,挖掘其何以祸湘,并进而揭示北洋时代内部的矛盾及困境之所在是问题的关键。实际上,由于中央缺乏能够领导和控制全国的核心力量,军阀之间陷于地方纷争和割据状态,张敬尧无疑在这中间充当了军阀纷争的配角。结束军阀纷争的混乱之局,实现国家的统一,中央政权控驭全国,成为那个时代严重而迫切需要解决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