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中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滞后已经成为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全面小康的瓶颈。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转移滞后的原因以推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针对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在解释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原因方面的局限性,本文引入利益集团理论,从城市集团的利益刚性角度解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现实原因。本文认为,城市集团的利益刚性的存在是导致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根本原因。建国后确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制度安排形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历史性沉淀。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扭转工业化道路的偏差,并在推进市场化的过程中改革一系列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安排。但是城市偏向的初始制度安排偏差赋予了城市集团资源分配的优势地位,城市集团成长为强势集团,通过影响政府决策“锁定”资源分配的城市偏向,实现路径依赖,形成利益刚性。城市集团利益刚性的存在使得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长期存在,改革缓慢;教育的城市偏向不断强化,农村教育落后;土地集体产权制度得以形成与存续;城市职工的工资福利呈现刚性上涨。现行户籍制度仍然承载了种种农民歧视,其改革缺乏实质性进展,直接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偏向的教育制度形成了农村教育的弱势地位,导致农民文化素质低下,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也不利于其融入城市生活;城市集团利益刚性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化了土地的生存保障功能,形成集体产权的土地制度,而这种土地制度又进一步限制了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工资福利刚性增加了企业的劳动成本,限制了企业就业空间的拓展,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改革路径必然是打破城市集团的利益刚性。为此,要增强农村利益集团的影响力,争取政策支持;要以政府纠正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为契机推进制度改革,取消传统户籍制度;增加农村公共品投入,尤其是教育投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城市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