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女同校运动,是五四时期改革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传统的教育具有明显的重男轻女的表现,因此,五四时期的男女同校运动又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中国,随着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人们的伦理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实现男女平等成为改良社会习俗的基本目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又给人们的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育界,出现了一场要求变革传统教育,实现男女平等教育的公开讨论,由此拉开了男女同校运动的序幕。 男女同校的主张者和反对者都站在自身的政治立场上各抒己见,引发了思想界的一场论争。这场论争是以“性伦”为焦点,辐射到其它诸多方面的。与此同时,男女同校的主张者还对实行男女同校以及实现男女同校后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筹议,这将五四时期对男女同校问题的讨论推向了一个高潮。 由此,男女同校的教育体制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应这场运动。1920年春,北京大学开放女禁使五四时期的男女同校运动不再局限于舆论层面,进而发展到实践阶段。 在此期间,封建卫道者虽然赞成小学男女同校,但出于政治考虑,他们反对中等学校和大学实行男女同校。尽管如此,随着许多旧社会习俗的变革和新式教育体制的尝试,不论是在大学,还是中等学校,实行男女同校的日益增多。1922年,不分性别的单轨新学制的颁布,成为男女同校的教育体制合法化的重要标志。此后,男女同校运动在不断改革、探索中继续发展。 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较大的学术意义,而且能为当今观察和思考有关社会现象提供有益的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