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从古至今都是儒学兴盛与衰落的晴雨表。在儒学被“独尊”的历史时期,曲阜是尊孔尊儒的典范,在儒学花果飘零的历史时期,曲阜则是批孔批儒的重灾区。近代以来,儒学在“西学东渐”浪潮的冲击下开始走向衰微,科举制的废除,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子见南子》剧的公演,“破四旧”运动和“批林批孔”运动的爆发,使儒学在曲阜一步步走向衰败、枯萎。延至改革开放,儒学在曲阜的“复兴”获得了新的契机:一是政府对儒学的支持越来越坚定。二是曲阜民间儒者在有利于儒学“复兴”的环境中,自发组织“尊孔推儒”的活动,身体力行实践和体验儒家文化的传统美德,并积极推行儒家经典教育。三是儒学经典重返课堂和校园,在曲阜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四是曲阜儒学研究者在相对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中,相继成立了孔子基金会、孔子文化学院、孔子研究院等专门从事孔子与儒学研究科研机构,实现了儒学研究的繁盛。在国家与地方的推动下,儒学在曲阜的“复兴”取得了很大成效。然而,当抹去华而不实的光鲜外表,我们就会发现儒学在曲阜并未真正“复兴”,其表现主要以有下几点:一是政府对儒学缺乏实质性的支持,特别是对民间儒者、儒学研究者的角色定位与作用缺乏充分的认识,未能给予其充分的支持和足够重视。二是儒学研究者未能实现儒学从学术化、理论化向生活化、大众化、实践化的转化,致使儒学“复兴”依然停留在学术精英的层面。三是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文化产业化中,儒学的泛商业化、泛市场化愈演愈烈,以至于冲淡和稀释了儒家的思想内核。四是儒学在曲阜的“复兴”非但未能得到曲阜当地民众的响应与支持,反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和排斥。儒学在曲阜出现的“虚假繁荣”现象背后问题丛生,严重挈肘着儒学的真正“复兴”,唯有加强政府、学者、民间儒者以及民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打破当前各自为政,泾渭分明,一盘散沙的涣散僵局,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儒学的普及和传播,增强人们对儒家文化的信任和认同。儒学“复兴”之日才会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