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尊是个体自我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人的研究证明人的自尊水平和其行为动机、学业成绩、个性心理等等多种心理能力间有着广泛的相关,并且从多个方面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对自尊的概念、结构、理论、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归纳,并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当前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以及对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生源所在地、家庭状况的大学生自尊水平进行差异分析,结合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讨论存在差异或者不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家庭因素是影响自尊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因素中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体自尊的影响已在研究者中被广为认同。在本次研究中,研究者用民主型、专制型、放纵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对自尊水平进行单因素分析,以期了解来自不同教养方式的家庭的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差异。以数据资料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在家庭教养方式方面总结出有利于大学生保持健康自尊水平的建议。通过数据分析发现:(1)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整体偏低;(2)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在性别和生源所在地方面不存在差异;(3)而大一学生和大二学生之间的自尊水平差异显著,前者的自尊明显高于后者;(4)文科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就读师范类的大学生。(5)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在父亲职业、母亲职业、父亲受教育水平、母亲受教育水平、家庭总月收入方面不存在差异;(6)从不同教养方式的家庭走出的大学生自尊水平差异显著,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教育下的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专制型家庭和放纵型家庭走出来的学生。最后提出了五点改善家庭教养方式的建议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尊水平:(1)创设民主、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2)要客观的对待孩子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并且帮助其发扬优点,改善缺点,降低自我不和谐性。(3)帮助子女树立健康的性别角色定位,注重女孩子“阳刚之气”的培养。(4)培养能力,尤其是孩子个人或者社会认为重要的能力,并尽量使孩子得到较全面发展。(5)培养子女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