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为金融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90年代开始成为国外金融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并广泛地被国外的投资基金、养老基金以及其他机构投资者所广泛采用。如今,行为金融理论及其相关投资策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接受,国内也有了针对行为理论的一些研究,但是关于我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征以及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应用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对行为金融学及其相关投资策略的研究在我国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传统金融理论是把金融投资过程看作一个动态均衡过程,有效市场假说是传统金融理论的核心假设之一,但是,有效市场假说在解释一些金融异象时却遇到了挑战。行为金融学在理论层面上发展了传统的金融理论,它是基于过度反应、反应不足、认知失调与偏差等心理学基础,结合金融理论,构建了BSV、DHS、HS等行为模型,从人的角度解释了金融市场上涌现出来的大量悬而未决的问题和“异象”。在实践层面,传统金融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是“从公理到逻辑”,而行为金融理论直接是“从实践到实践”,它的魅力就在于其实用性。本文通过对行为金融理论、基础、模型的阐释,对中国证券市场整体投资行为现象的分析,进而针对目前的问题提出行为投资策略,此外,还就行为金融学两大主要投资策略:动量投资策略和逆向投资策略的盈利性及其盈利原因进行实证分析,来验证行为金融理论在中国证券市场中的适用性,并用行为金融的相关理论来解释证券市场中的“异象”。最后,本文还对全篇文章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够对中国的证券投资者提供现实的、可借鉴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