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水体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及其对鱼类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 : 36次 | 上传用户:emmajq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口区是人类活动与海陆相互强烈作用的典型地带。长江口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口。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高度密集,越来越多的污染物进入长江,导致长江口水体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由于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积累性、长距离迁移性和高致毒性等特点,而成为目前备受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本文以低分子量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长江口水—沉积物两相介质中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长江口水体中这两类POPs物质污染较严重的菲和林丹,在实验室进行鱼类毒理学试验,分别模拟长江口水体中的污染浓度以及亚致死浓度对毒理学模式鱼(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和长江鱼类(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draco))的毒性效应,并探讨了这些毒理学指标对长江水体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污染的指示作用;同时利用斑马鱼胚胎对长江口沉积物的污染水平进行评价。主要得到以下几条结论:(1)对长江口水体中的低分子量多环芳烃(LMW PAHs)的含量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水体中萘、芴、菲、蒽4种LMW PAHs的总浓度在平水期为64.28~102.59ng/L,平均浓度为80.24ng/L。丰水期为146.46~411.86ng/L,平均浓度为292.36ng/L。与国内外重要河流相比,其污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表层水体中LMW PAHs的分布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在监测的6个国控断面中,南通和徐六泾断面污染较严重。平水期和丰水期水体中的PAHs可能来自于居民生活燃气和燃煤及生活污水、工业污水,也可能来源于机动船只的含油废水排放和燃料油的燃烧及泄漏。枯水期的多环芳烃污染主要来自于燃烧。平水期和丰水期水体中的PAHs均以菲和萘为主要污染组分。水体中LMW PAHs的含量受季节变化的影响,PAHs的含量为丰水期>平水期。(2)对长江口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表层水体中有机氯农药的浓度范围在平水期为2.63~30.53ng/L,平均浓度为15.42 ng/L;枯水期为2.30~16.01ng/L,平均浓度为8.64ng/L;丰水期为22.66~153.90ng/L,平均浓度为65.25ng/L。与国内外重要的河流相比,长江口水体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程度属于中等水平。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水平较低。对有机氯农药的组成特征的分析表明,长江口水体的DDTs大部分已经降解,以残留的DDT和其降解产物为主要组分。水体中的HCHs还没有完全降解,且近期内水体中存在林丹的输入。丰水期水体中有机氯的浓度要明显高于平水期和枯水期。(3)林丹是构成长江口水体中有机氯农药的重要组分。将斑马鱼分别暴露在浓度为0.01,1.0和100.0μg/L的林丹水溶液中36d,以研究林丹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的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0.01μg/L的林丹溶液暴露下,未对斑马鱼的鳃和肝组织造成明显的损伤。暴露在浓度为1.0μg/L和100.0μg/L的林丹的水溶液中36d,斑马鱼的鳃和肝组织结构变化显著,斑马鱼鳃组织变化为:上皮细胞残损、脱落,鳃小片上皮细胞水肿,柱细胞变形。斑马鱼肝组织变化为:部分肝细胞肿大,细胞核萎缩变形或偏离细胞中心,胞质疏松,空泡明显增加,细胞质中可见脂沉积。暴露在100.0μg/L的林丹溶液中,其鳃和肝组织结构受到的损害更为严重。斑马鱼的鳃和肝组织病理学指标可以作为指示水体中林丹污染的生物标志物。长江口水体中林丹的污染浓度下短期暴露,未对斑马鱼的鳃和肝组织造成损害。(4)菲是构成长江口水体中多环芳烃污染的重要组分。将斑马鱼分别暴露在浓度为0.05和100.0μg/L的菲的水溶液中36d,以研究菲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的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斑马鱼的鳃和肝对水体中的菲反应敏感,浓度为0.05μg/L的菲已经对斑马鱼的鳃、肝产生毒性效应,表现为发生鳃小片上皮细胞肥大和水肿;肝细胞发生肿大,胞质产生空泡,影响了其呼吸代谢和肝的物质合成与转运功能的发挥。伴随菲浓度的升高。菲浓度达到100.0μg/L时,斑马鱼的鳃和肝受到损伤加重:鳃丝上皮增厚、鳃小片上皮隆起。肝细胞变得不规则,细胞核萎缩变形和偏离细胞中心,部分肝细胞空泡化程度加重,发生核溶解或细胞溶解造成局部肝组织坏死。斑马鱼的鳃和肝组织病理学指标可以作为指示水体中菲污染的生物标志物。长江口水体中菲的污染水平已经对斑马鱼的鳃和肝组织产生了一定的毒害,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5)实验室人工繁殖底栖性鱼种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模拟长江水体中菲的污染水平以及亚致死浓度对黄颡鱼幼鱼肝脏的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菲对黄颡鱼肝脏中CAT活性表现为抑制作用;对GPx活性主要表现为诱导作用;较低浓度(0.05μg/L)的菲胁迫下,SOD活性表现为诱导效应,较高浓度(100μg/L)的菲胁迫下,SOD活性表现为先抑制后诱导效应;CAT活性对菲的胁迫相对更敏感。黄颡鱼肝脏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来评价长江口水体的菲的污染程度。长江口水体中的菲的污染水平已经对黄颡鱼肝脏中的抗氧化酶活性产生了影响。(6)斑马鱼胚胎致畸技术是各国际标准组织认可的标准毒性测定方法之一。本论文采用斑马鱼胚胎发育技术,对菲的毒性进行测定,并筛选出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敏感性指标,用来指示水体中菲的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斑马鱼胚胎可以作为水体中菲污染的生物标志物。在囊胚期进行染毒,斑马鱼胚胎对菲的毒性作用最敏感。96h孵化率、48h致死率、24h卵凝结和96h致畸率4项指标可以指示水体中菲污染的程度。它们对菲的敏感性为:96h孵化率指标>48h致死率>24h卵凝结>96h致畸率。目前,长江口水体中菲的污染水平没有对斑马鱼的胚胎发育产生明显的毒性效应。(7)沉积物是河口地区水体中污染物质的“汇”。较水质分析而言,对沉积物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更能代表河口区污染水平。本论文利用斑马鱼胚胎发育技术通过直接接触暴露法和萃取有机物暴露法对长江口的沉积物的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江口沉积物(浓度为430mg/mL(水))通过直接接触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的致死率为9.33(±2.31)~38.67(±2.31)%,致畸率为1.33(±2.31)~9.33(±2.31)%。萃取有机物暴露法(浓度为60mg/mL(水))对斑马鱼胚胎的致畸率为4.71(±2.08)~11.81(±2.41)%。萃取有机物暴露法比直接接触暴露法对斑马鱼胚胎的致畸效应要强烈。南通、徐六泾、石洞口断面的沉积物对斑马胚胎的毒性作用较强,南港、吴淞口下23km、北港的沉积物对斑马胚胎的毒性作用较弱。长江口沉积物中萃取出的有机污染物已经对斑马鱼胚胎产生了致死和致畸效应,说明长江口沉积物中的有机污染物对水生生物具有潜在的毒性,应加强对长江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控制。
其他文献
本文从文学集团的角度研究南朝文学,即主要研究南朝文学集团对南朝文学发展的影响。全文共分八大部分:绪论、正文六章和结语,共约17万字。本文对文学集团的定义、种类、组织、发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大量分散在各个行业的数据。面对大量繁杂而分散的数据资源,如何有效地管理和重组数据资源,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决策使用,成为数据库发展
内生于人类实践和经济、技术决策的风险在一系列重大事件突发的背景下,凸显为社会热点问题。乌尔里希·贝克从社会政治学角度首先系统阐述分析了风险社会理论,意图通过对工业
随着大型锂离子电池组的模块化以及中型锂离子电池组的广泛应用,电池组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问题成为了当前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管理电路可缓解这些问题,因此电池组管理系统
历史进入新的时期,传统工笔画开创出多元共生、争奇斗艳的艺术格局。中国人物画如何出新,如何表现出现代感是摆在每一位艺术家面前的课题。鉴于相关艺术门类对现代时尚女性表现
塑料因其具有良好的性能和低廉的价格,在食品包装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塑料内常含有残留单体、添加剂、低聚体、加工助剂等化学物,在其与食品接触过程中可能发生迁移而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钢铁行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钢铁行业在工业中增长最快,在未来几年内钢铁行业的发展将对我国工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001年中国加入WTO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逐渐、渐渐、逐步”等一类含有“渐变义”语义共性的渐变类副词。在辨析渐变类副词的性质表现的基础上,把方式划分为具体方式和抽象方式,并把渐变类副词归
机械故障诊断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其达到了智能化阶段。
MIMU导航系统因其突出的优点和良好的应用前景而成为当前导航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了一种基于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的MIMU导航系统的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通过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