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新生儿期危害最大的常见疾病之一,常导致新生儿死亡以及幸存者后期智力低下、癫痫和脑性瘫痪等严重的神经功能残损,严重危害了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和生存质量。西医学迄今为止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针刺在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根据中医理论,本课题组以“补先天之精,调后天之本,充脑髓,壮骨,解痉”为原则,在临床上采用针刺任脉、督脉及膀胱经诸穴位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2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甚或痊愈,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且影像学检查显示治疗后大脑皮层增厚,外部脑积水消失。但针刺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本课题组既往研究已证明针刺可促进缺血缺氧损伤大脑皮层神经干细胞增殖,并分化为神经元。另有许多研究显示针刺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过程中能促使人体产生神经营养因子。因此我们设想:针刺可能通过改善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患儿脑内的微环境(如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等)从而激发脑内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潜能,以补充在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中丧失的神经细胞,达到改善缺血缺氧性脑病症状的目的。基因芯片技术是近年来出现并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项前沿生物技术,具有高效、高信息量的突出优点,可同时检测成千上万个基因,能够对参与疾病过程的众多基因的表达进行快捷、有效的筛查,为针刺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目的在缺血缺氧性脑病动物模型上模拟临床针刺任脉、督脉及膀胱经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过程,用基因芯片检测针刺治疗后动物模型大脑皮层神经营养因子及受体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针刺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分子机制,为临床针刺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新生7天龄SD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并缺氧2小时制作新生鼠缺血缺氧性脑病模型。实验动物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于建模次日开始行针刺治疗,每天针刺任脉、督脉及膀胱经诸穴位一次,共针刺14天,对照组建模后不作针刺处理。针刺治疗结束后,两组动物均断颈处死,取左侧顶枕叶缺血缺氧病变明显部位的大脑皮层,抽提总RNA,用GEArray Q系列神经营养因子及受体功能分类基因芯片进行检测,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并进一步用RT-PCR方法进行验证。结果1.针刺组总共有48个基因与对照组有表达差异,占所有被检测基因总数的50%。其中40个(占差异表达基因总数的83.3%)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及其受体(CNTFR)、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其受体(FGFR1)等基因表达上调,8个(占差异表达基因总数的16.7%)如神经调节素1(Nrg1)、神经调节素4(Nrg4)及酪氨酸激酶C(TrkC)等基因表达下调。表达上调的基因涉及神经营养素及受体、神经肽及受体、生长因子及受体、细胞因子及受体、信号传导分子和凋亡相关基因等六大类,表达下调的基因较少,只涉及神经营养素及受体、神经肽及受体、细胞因子及受体、化学因子受体等四大类;2.实时定量PCR结果与芯片杂交结果一致。结论1.针刺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大脑皮层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及受体基因的表达有调节作用,其中大部分表达上调,少数下调;2.针刺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机制不是简单的上调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众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而是通过调节损伤局部微环境中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及受体的表达,各种神经营养因子及受体之间还通过相互作用、相互调节,其总合作用促进脑内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为神经元,同时保护缺血缺氧损伤的神经细胞,最终促进受损脑组织的修复;3.针刺还调节了神经肽及受体基因、细胞因子基因、信号传导分子基因、凋亡相关基因等的表达,提示针刺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机制的复杂性,可能是通过多条途径,作用于多个靶点而最终实现的;4.功能分类基因芯片能够对针刺治疗前后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损伤大脑皮层神经营养因子及受体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快捷、有效的筛查,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