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防治是利用病原菌拮抗微生物来防治植物病害的一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防治方法。本研究采用4种不同的接种方式研究Pseudomonas fluorescens G9、J13和R15在盆栽辣椒根部的定殖规律及其对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同时为了获得对大丽轮枝菌具有高拮抗活性的植物内生细菌,分别从植物的根、茎和叶中分离并筛选出目的菌株,并对目的菌株进行鉴定,测定目的菌株在盆栽棉花体内的定殖动态及其对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为了提高目的菌株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的稳定性,把内生细菌和放线菌的复合固体菌剂与病原菌土壤进行混合测定其对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效果。具体结果如下:在单株接种、多株接种和交替接种内生细菌的试验中,3株Pseudomonas fluorescens G9、J13和R15均能定殖在辣椒根内,其定殖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单菌接种的定殖量均在105 cfu/g,多菌接种均在104 cfu/g,交叉接种最低值为0 cfu/g,其中R15’可以通过重复接种在辣椒体内维持防效为100%的定殖量6.30×105cfu/g。在防效试验中,单菌接种,内生细菌的防效值与其定殖量呈正相关;单菌3次接种,第一次防效值93.78%>第二次防效值91.62%>第三次防效值61.67%,且每次内生细菌对辣椒疫病的防效明显高于甲霜灵农药组。采用对峙培养法筛选出3株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抑菌活性强的菌株SZ5、DP10和CCM9;通过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并结合16S rDNA和gyrB基因分析鉴定菌株,菌株SZ5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DP10和CCM9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SZ5定殖在棉花的根部、茎部和叶部,菌株CCM9和DP10只定殖在棉花的根部和茎部,其中定殖量关系为根部>茎部>叶部;棉花苗沾根接入3株生防细菌10 d后接种大丽轮枝菌孢子悬液,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效是79.52%~89.79%,而3株内生细菌沾根接种后立即移栽到含有黄萎病病菌的土壤中对黄萎病的防效是23.77%~36.03%。通过平板对峙法测定4株放线菌2010SF6-11、10TF3-7-17、102TF3-7-13、DK5406和3株内生细菌CCM9、SZ5、DP10之间的拮抗关系,最终筛选出1株StreptomycesDK56和2株Bacillus subtilis DP10和CCM9;在防效试验中,把内生细菌与放线菌分别以1:1、1:2和2:1的比例进行混合,接入黄萎病原菌土壤中,结果显示,DP10:DK56=2:1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效值最高为85.42%,其他5组处理试验的防效值差异不显著,其防效的平均值为5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