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缠枝纹的演变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9802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缠枝纹的演变”为题,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对比分析法,对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缠枝纹的演变以及导致其演变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缠枝纹的形成与演变,从原始社会时期至明清时期,跨越时间长,朝代变更多,不同时期的人文背景差异决定了缠枝纹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本文根据缠枝纹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纹样特征、人文背景,分期、分类进行了研究:   远古至商周时期,缠枝纹虽尚未形成,但它所沿用的“S”形曲线骨式已经在原始彩陶的几何纹中萌现,这种“S”形的大量出现,与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的装饰纹样多以几何纹和动物纹为主,植物纹样发展缓慢,远古时期多表现出几何特征,至商周时期,植物特征才逐渐明显。   春秋战国时期,植物纹终于与“S”形骨式融合,形成早期缠枝纹雏形。这与当时大众的审美心理、以美娱神的风俗习惯和“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观密切相关。但这一时期的植物纹样大多只是作为陪衬出现在动物纹中,极少数的花边纹样其“S”形骨式也不够突出,而且数量甚少,但却为秦汉时期植物纹样的新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秦汉时期,在云气纹和动物纹影响下,具有云气纹和动物纹特点的,“S”形骨式明显、植物形态模糊的缠枝纹雏形进一步显现。这与当时的“仙道教”思想和社会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缠枝纹的重要转型期。本土缠枝纹样虽已形成,但却如凤毛麟角。随着佛教传入我国,一统缠枝天下的外来纹样--忍冬纹,经过魏晋时期与我国盛极一时的本土云气纹的融合,终于在南北朝时形成了新型纹样--忍冬云气纹。来自希腊的莨苕叶纹也终于到达我国。这三者一起促成了唐代缠枝纹样--唐卷草。   隋唐时期,是我国缠枝纹的活跃期。其使用范围更为广泛,主题内容更为丰富,“S”形骨式更为自由流畅,整体造型特征经历了从纤细、繁缛到肥大、疏朗的演变过程。唐卷草--这一东西方文化结晶的形成,与当时开放的外交政策、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奢华的生活方式分不开。   宋元时期,缠枝纹的纹样特征有明显的回归本土倾向,其风格从唐代的富丽奔放变得精致内敛,其自由流畅的茎蔓特征和花中有花、花大叶小的花头造型基本稳定。在表现方法上,其绘画性和写实性更强了,这与当时工笔花鸟画的兴起密切相关,而当时的市民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兴起,也对纹样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缠枝纹的整体结构特征在宋元的基础上变化不大。这一时期,一股强烈的“西洋风”席卷了我国,装饰艺术领域出现了许多外来纹样,但是由于我国处在文化转型的初期,对西方文化的学习非常盲目,只是一味的照搬照抄,并没有将其消化,变为我们自己的东西,隋唐时期的好习惯并没有延续至明清。“西洋风”的冲击使人们一时疏忽了对本土文化的发扬与延续,本土纹样的发展停滞不前。这一现象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西学的东渐有密切关系。
其他文献
《声无哀乐论》采用辩难的形式,假设秦客(儒家乐论思想的代言人)对东野主人(嵇康自己的思想)进行提问,围绕“声”与“哀乐”的关系,层层展开、反复论证,经过了前后八次辩难。本文
期刊
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作曲家金湘先生为世人呈现出一部宏伟的史诗性交响作品《金陵祭》来纪念缅怀逝去的先驱。他用音乐提醒我们“勿忘国耻”,用音乐宣誓“振兴中华”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生态的差异,人类创造出了各不相同的地域性文化,这正是艺术民族化和其多样性和生命力之所在。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它就会深深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思
书院是古代的教育机构,它集教书、藏书、读书、校书、著书等功能为一体,在教育史上起到了文化累计、创造与传播文化等作用。书院学生以自学为主,注重读书与自身修养,师生共处
爱德华·亚历山大·麦克道威尔(Edward Alexander MacDowell,1861—1908)是19世纪末美国最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教育家,同时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在欧洲以及国际上赢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