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艺术歌曲套曲中“悲性”作品的诗词和音乐的研究

来源 :燕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feng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盛行一种统称为艺术歌曲的特定体裁。它的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人创作的诗歌,具有较高的文学性,侧重人的个性和感情色彩,曲调抒情、优美、表现力强,注重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钢琴伴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受到世界各地知名音乐家的青睐,这种体裁的歌曲在德国被称为“Lied”,在俄罗斯被称为“Romance”,在法国被称为“Chanson”,中文译为“艺术歌曲”等。而艺术歌曲套曲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艺术体现。声乐套曲它的原意为“环圈舞”,即:Song-cycle。声乐套曲是艺术歌曲盛期确定下来的一种固定的歌曲套曲形式。声乐套曲中的各首歌曲通过其内容和音乐风格,使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在一起。它的特点是一般用统一的主题,一条线贯穿的若干作品组成。文章着重以“悲性”为中心分析艺术歌曲套曲,根据其套曲中诗词的字对字翻译和音乐之间的联系从而分析、判断“悲性”作品中的艺术体现。悲性艺术在世界各地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历史。在西方,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等;在中国,曹雪芹所著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其悲剧意义在于情节让人们产生怜悯、失落,同时,也能促发人们去思考悲剧背后的原因,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由此看来,“悲性”的作品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选取了古典主义时期贝多芬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浪漫主义中期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以及后期马勒声乐套曲《亡儿之歌》进行诗词和的音乐的分析,进而归纳总结出不同艺术特征的套曲中“悲性”作品的布局及其对“悲性”色彩的创作手法。
其他文献
电力工程建设水平的提高,拖动了国民经济的高效发展,但电力工程建设任务不断增多的过程中,也突出了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诸多问题。电力工程建设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
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运行速度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RTSⅢ型无砟轨道板,作为高铁高速稳定运行的基石,应用更加广泛。CRTSⅢ型无砟轨道板,长5600毫米,宽2500毫米,
目的观察钙激活钾通道和蛋白激酶C是否参与远距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在体结扎冠状动脉模拟心肌缺血复灌模型。结扎大鼠右侧股动脉5 min,松开5 m
本翻译实践报告基于《爱尔兰革命1897-1923》一书中的第九章《工人阶级运动和爱尔兰革命1896-1923》和第十章《新芬党、土地激进主义和独立战争1919-1921》的英译汉翻译实践
文学作品不仅是作者个人意志的体现,更是特定时代的文化产物,可以传播文化、传递情感、输出价值。蔡崇达的叙事散文集《皮囊》,全面展现了闽南地区的民俗文化,揭示了原生家庭
背景:肿瘤是指组织细胞不受控制地异常增生而逐步形成的肿块,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恶性肿瘤中起源于上皮组织的称为癌,起源于间叶组织的称为肉瘤。恶性肿瘤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