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6—1965年中国美术电影在国际上取得过辉煌的成就,角色设计是美术电影创作的关键部分。国内的时代环境和美术电影创作者是影响此时期美术电影角色设计两大的因素。在角色的形象特征中,此时期角色外形整体上具有明显的写实化的创作特点,角色身体、面部五官等多根据真人比例来进行创作,不追求过度的夸张效果。角色外形各部位设计中,还大量与中国传统艺术的造型形象融合,具有独特的东方审美感觉。此时期角色在色彩应用上大量吸收传统民间艺术、传统绘画艺术的配色方案,体现出浓郁的民族色彩意蕴。在角色动作设计中,吸收京剧、木偶、皮影等传统艺术的运动方式,呈现出“程式化”、“偶味”、“静”动的运动趣味。语言表达中吸收了京剧的“念白”艺术,并且在配音及旁白方面也独具特色。在角色的性格解析中,角色题材分为古典题材和童话教育题材两种。角色身份具有类型化倾向,体现为两个方面:角色年龄以儿童为主、正反面角色阶级化。角色性格的绝对化主要有三点:勇敢善良、完美无缺的高尚品质,略有缺点、风趣幽默的儿童性格,绝对丑恶、毫无优点的反面角色。此时期角色性格总体上呈现出单纯鲜明的“扁形人物”特点。此时期角色性格表达方式也具有鲜明特色。此时期角色呈现出多方面的文化旨趣,本文探讨了六个方面,民间文化趣味、曲艺文化呈现、传统绘画传承、传统色彩旨趣、传统道德继承、时代精神宣扬等。在此时期角色设计成果对当代的启示中,首先探讨了对当代数码技术角色设计的直接启发,另外深入探讨了中国当代动画角色设计的出路方向。